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研究报告正式发布(图)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9-09-16 振威石油网 关注度:0]
摘要:     振威全球石油网16日讯 (记者 杨慧 薛菊玲)最新消息,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承担的研究课题《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09年9月16日正式发布。本次研究活动针对气候变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
  

  振威全球石油网16日讯 (记者 杨慧 薛菊玲)最新消息,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承担的研究课题《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09年9月16日正式发布。本次研究活动针对气候变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为前提展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减缓气候变暖、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措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正沿着“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稳步前进,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不仅事关本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将直接影响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趋势。 

  根据这次研究报告,在一定条件下,中国有可能实现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可能探寻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能源发展道路,主要研究结论和发现包括: 

  中国要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50年能源需求总量和碳排放将可能成倍增长,其中工业部门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速2035年后将逐渐减缓,建筑物和交通部门将逐渐成为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即将经历三个历史性的阶段,分别是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快速增长期阶段(目前-2020年)、能源多元发展初具规模阶段(2021年-2035年)以及二氧化碳减排关键阶段(2036年-2050年)。 

  研究报告指出,根据IPAC模型组以前的中长期情景研究,设计了四个情景来探讨中国的低碳发展道路。分别为:基准情景、节能情景、低碳情景、强化低碳情景。如果2050年中国人口控制在15亿之内,能源消费量分别达到77亿吨标煤、67亿吨标煤、57亿吨标煤以及50亿吨标煤以下。根据课题负责人戴彦德先生,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在发布会上补充,如果条件具备 ,很有可能205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会在60亿吨标煤左右。同时指出,是否能达到上述目标取决与企业和个人的能源消耗模式,希望全社会改变高碳的消费惯性,培养低碳意识。
 
  研究报告预测,中国的能源供应向煤炭、油气、新能源发展,2050年成为“三足鼎立”,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各占三分之一。 

  本次研究课题,由美国能源基金会(EF)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WWF)共同资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十几个研究单位共同参与。
 
  在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先生、原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毛如柏先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冯飞部长,国家发改委原能源局巡视员白荣春先生,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行动项目主任杨富强先生、能源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齐晔先生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报告发布会,并针对各自领域给出评论。 

  其他主要研究结论和发现:

  如果不采取特别强化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中国要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50年能源需求总量和碳排放将成倍增长...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届时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将发生重大变化...

  选择合理的消费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发展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是中国实现低碳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实现中国的低碳能源发展道路,各类节能减排途径齐头并进,关键部门要重点突破,推进技术进步、发展低碳技术是节能减排的根本保障...
  
  如果大力发展低碳无碳能源,显著提高能效水平,化石燃料需求可能会在2040年之前达到峰值,之后碳排放进入缓慢增长期...

  能源供应走多元化道路是推动能源低碳发展的根本要求,对减缓石油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而言,大力发展燃料替代将是影响未来石油需求,特别是交通用油的重要因素...

  中国存在走低碳能源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但取决与未来新一代能源技术研发状况及融资保证问题...

  中国能否创造一条低碳发展道路尚面临诸多挑战和难度,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要实现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发达国家必须承诺深度减排,并作出重大努力,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获得腾挪的时间和空间,积聚实力...

  更多照片和嘉宾评论
关键字: 研究 低碳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