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畅谈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投产(下)
[加入收藏][字号:大 中 小]
[时间:2009-12-25 中国石油报 关注度:0]
摘要: 收获·开创
核心观点
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投产对于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共同发展,发展与中亚国家多边关系,深化传统友谊,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有力地向世人昭示: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奉行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战略已经...
收获·开创
核心观点
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投产对于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共同发展,发展与中亚国家多边关系,深化传统友谊,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有力地向世人昭示: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奉行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战略已经开始进入收获期。
中亚天然气管道的投产是全球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次成功尝试。它是中国在探索全新的国际能源合作模式中的成功典范,由中国石油在中亚地区开创的全产业链合作模式已经初见端倪。
中国与中亚在天然气领域这种合作方式开拓了境外合作的新途径,显示出中国“走出去”的战术在不断调整,相比以往更能适应外部环境。
査道炯:中亚天然气管道投产之所以值得我们骄傲和庆贺,是因为它有力地向世人昭示: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奉行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战略已经开始进入收获期。
中亚管道的通气、运营,得益于我国以及与此项目直接相关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政府、企业和社会间无缝隙、不间断的协调和配合。这其中自然有各自商业利益的磨合,更需要从互利双赢这个邻国相处的战略原则出发,互谅互让,共同使中亚—中国天然气贸易成功实现、顺利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多边合作的深入,这种合作途径的光环将更多更广地笼罩在国际能源合作的舞台上。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高度集中于维护主权等原则性国际政治课题。30年前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逐步转向以国际合作促进国内经济和民生发展,并同时通过开放将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与其他国家特别是邻国分享。所以,中亚天然气管道也是一个标志性工程。它的战略意义在于,改革开放30年所积累的自信,中国在与邻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强劲的步伐。
韩立华:中亚天然气管道投产是全球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次成功尝试。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能源需求下降,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能源资源国出口收入锐减。中亚国家因经济结构等因素,恢复能力有限,短期内难以依靠自身力量摆脱经济困境,特别是其实施能源战略及能源政策的能力因此受到削弱。中国无疑是中亚国家的重要选择: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外汇储备充足,这一次又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使得三国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技术和服务,有助于三国避免出现更大的债务危机和一些规划中或执行中的项目半途而废。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了新契机,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需求。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跨越国际金融危机,而结成利益共同体一起面对,无疑是更加明智的方法。中亚天然气管道是中亚国家和中国通过互利双赢的合作,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成功案例。
刘毅军: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投产,是中国在探索全新的国际能源合作模式中的成功典范。在过去单个产业链环节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由中国石油在中亚地区开创的全产业链合作模式已经初见端倪。
首先,它是主要合作方的上游资源和下游市场直接对接。中亚的油气资源,一种由外国石油公司开发后,销售给资源国或其他需求方,运输可能还要经第三方管道;另一种是由资源国或外国公司开发后,经中间环节转供欧洲。中亚管道则不同,是下游市场所在国的石油公司与上游资源国直接开展合作,其中的重要形式是至少部分上游资源的合作开发,将主要合作方的上游资源和下游市场“捆绑”,实现对接。
上游资源合作开发体现了利益共享的特征,中亚管道这种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融汇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2007年夏天,中国石油就分别与哈、乌两国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建设运营过境国部分的中亚输气管道。
全产业链合作模式努力实现的是利益共享、平等协商、互利共赢、长期稳定,透露出浓重的“和气”思想,这一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昭示着未来国际能源合作的新模式。
童莉霞:从上游资源的合作,到下游市场的开发,中国与中亚在天然气领域的这种合作方式开拓了境外合作的新途径。
最近几年,受石油价格高涨等诸多因素推动,各国对能源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海外开发难度也在增加。但是作为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这一长远战略,中国必须闯出一条协调发展、合作共赢的新路。在这种情况下,“走出去”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越来越灵活。
今年这种情况格外明显:中国石化与中国海油收购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在安哥拉的区块;不久前在伊拉克,中国石油与BP共同获得鲁迈拉油田的技术服务合同。
包括中国企业自己联合并购,与当地企业合作争取海外项目,联合其他跨国公司以及放弃股权绝对控制等在内的多种方式都有尝试。合作方式更加多样化显示出中国“走出去”的战术在不断调整,更能适应外部环境。
启示·展望
核心观点
我国能源企业需要全面进入国际能源市场。海外油气合作无论从空间、还是品种以及方式上都需要全方位拓展,这一过程需要关注油气的地缘关系。
在继续重视传统能源安全问题的同时,中国要抓住新能源革命所提供的历史性契机,力争在“绿色产业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在中亚开展能源合作应继续坚持互利双赢的基本原则,同时,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注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张抗:中亚天然气管道是我国全面进入国际能源市场的一次有益尝试。以往,能源企业“走出去”多是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开展,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极其看重能否拿到勘探区块,获得份额油。实践证明,能源企业走出去仅有这些还不够,海外油气合作无论从空间、还是品种以及方式上都需要全方位拓展。份额油要拿,资本运作也要开展;品种上既要有石油,也要有天然气,天然气又涵盖管道天然气与LNG;空间上要实现海上和陆地,不同方位、不同国家的合作。这样的全面进入构成了能源来源的多元化。
全面进入能源市场离不开地缘政治、能源外交,这也是现在谈得比较多的内容,我们国家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推动相关工作。但其实我们更应该注重地缘经济的概念,尤其是地缘经济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能源的地缘关系或者油气的地缘关系,这是我们谈论地缘政治和能源外交的一个基础。只有从经济上更重视这一问题,我们谈地缘政治、能源外交才不空洞。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其实就是对油气地缘关系的一次认识和探索。
韩立华:在国际能源关系复杂多变的2009年,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突出,大大强化了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使我国能源外交的机遇明显增多,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建议我国积极推动新的国际能源金融秩序的形成,在继续重视传统能源安全问题的同时,抓住新能源革命所提供的历史性契机,力争在“绿色产业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为国家的和平崛起创造更加有利的能源外交条件。
张宁:中国在中亚开展能源合作应当实现多元化目标。这些目标包括:通过互利双赢的投资合作,获得稳定的能源来源;为企业积累海外经营经验;通过能源贸易促进各领域合作,加强经济联系,密切友好关系;促进中亚国家发展,维护地区稳定,并为中国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要实现多元化目标,需要双方开展能源合作时继续坚持互利双赢的基本原则,同时,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注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中亚国家能源领域吸引外资总额的国别统计数据上看,中国已经进入前两名,但中国在中亚的文化影响力还需要加强。增强文化交流,将有助于改变这种局面,提升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层次。具体做法上,除了政府方面需要加强同中亚国家的文化合作外,企业方面也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加入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