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2月15日刊登题为《石油需求将再度上升》的文章,摘编如下:
前段时间,在世界的注意力都在衰退上时,石油退居后座。随着经济增长减速,石油需求连续两年下降,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第一次。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摆脱了衰退,地缘政治斗争和能源供应面临的威胁又回到前台,预计主要在亚洲和中东的驱动下,石油消费将再度反弹。
不过,这回市场能更好地应对供应压力。
由于能源消费的减少,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目前拥有每日约600万桶的闲置生产能力,约为当前需求的7%,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在沙特一个国家。
这样的缓冲垫应该能使市场避免2003年至2008年间的极端情况:当时,随着需求增加、供应减少、闲置生产能力降至岌岌可危的每日远低于200万桶的水平,价格迅速上涨。
但是,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因素。在许多开发较成熟的地区,包括墨西哥和北海,产量会以多快的速度下降?俄罗斯今年会出人意料地再次增产吗?欧佩克产油国对市场的管理会有多大成效?而或许最为重要的是,需求的增长会有多快?
在很大程度上,以上许多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中国和伊拉克这两个国家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情况。从需求和供应两个方面来看,中国和伊拉克将在决定未来10年石油市场的方向上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它们体现出了石油公司、欧佩克产油国和决策者从长远来看在满足能源需求和管理全球供应时面临的挑战。
油价已经从2008年底金融部门爆发危机时陷入的低谷反弹。自去年夏天开始,油价一直保持在每桶60至80美元之间,这标志着一个高度动荡的时期内罕见的稳定阶段。但经济疲软时期油价的这种高水平也体现出了市场的担心:一旦经济恢复增长,新供应将又一次难以跟上迅速增加的需求。
法国巴黎银行在伦敦的高级石油分析师哈里·奇兰吉里安说:“最大的问题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会有多快?”
国际能源机构预计今年的石油日需求量将增至8630万桶,与去年相比增加140万桶,增幅为1.7%,这基本抵消了日需求量在2009年和2008年的下降(分别下降130万桶和30万桶)。
但预期中的增长不会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消费者。对占据全球石油需求60%的工业国来说,节能措施、政府给可再生燃料的补贴和不断减少的人口意味着石油需求不太可能再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