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在巨大的社会压力、技术压力和时间压力下, BP的表现总体而言可圈可点,为今后避免和处理同类事故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和技术创新,把整个深水处理尤其是水下处理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8月中旬,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墨西哥湾的石油泄漏已基本控制住了,BP漏油事故的现场处理已基本完成。BP宣布,封堵处理已经花费了61亿美元,为应对日后补偿和诉讼支付,公司建立了一个200亿美元的赔付基金。为筹措这笔基金,BP公司正在出售一些资产,并已完成了出售百亿美元资产的交易。
针对这次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深海钻井事故,中国海油公司领导要求相关部门要像对待自己的事故一样跟踪分析这次事故,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教训与经验,为此先后开过几次专门的研究分析会议,收益良多。
我不是钻井专家,也不是作业安全专家,这里我想从国际石油工业竞争的大趋势和大格局来看一看,这次事故为什么会发生在BP公司身上。
殖民主义退出历史舞台之后,BP等跨国石油公司失去了原有的特权。“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催生了众多的国家石油公司。经济独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再加上跨国石油公司曾经对资源的残酷掠夺,新兴国家一步一步地把石油天然气资源收归了国有。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跨国石油公司逐步失去了对世界石油资源的垄断地位,对石油探明储量的拥有比例由原来的85%下降到了今天的7%左右,而主权国家拥有了对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利益成为了国际石油工业的主角。目前,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就占有世界上超过60%的总探明石油储量和近40%的石油总产量。
在此情况下,为了保证足够的储量与产能,跨国石油公司不得不一轮又一轮地进行收购兼并,石油“七姐妹”变成了石油“六巨头”,BP就是在这样的并购中获得了迅速的扩张,成为了与美孚、壳牌三足鼎立的一流石油巨头。
但是,并购并不能增加世界总的石油储量,也不能解决维持或提高储采比的根本问题,唯有投资勘探才能增加新的储量。经过150年的勘探开发,在今天的石油大格局之下,“便宜石油”对大多数石油公司来说已经是可望不可即了,对石油“六巨头”而言就更是如此。
于是深水油气开发成为其阵地之一。众所周知,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需要巨大投资,也有着巨大的风险。石油巨头并不是风险偏好型的公司,尽管今天大多数深水项目的投资都来自石油“六巨头”,但并不是他们愿意这样做,更多的是形势所迫。为了股东的利益、消费市场,也许还有政治目的,他们不得不进入深海。
过去十几年,买阿莫科、买阿科、进入俄罗斯、下深水,这些大魄力和大手笔让BP成为最进取的跨国石油公司,也成为目前在深水投资最多的跨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是世界三大深水勘探开发活跃区之一,BP是该区最大的投资者,拥有约20%的深水区块和深水石油产量,是最大跨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的数十倍。除了可能存在的操作处理不当的因素外,概率上BP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也是最高的。
石油和天然气本身就具有易燃易爆的物理化学特性,再加上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具有很高的风险,深水勘探开发又处于人类技术能力的最前沿,风险之大更是可想而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现在人们可以在两千多米的深水实施钻井,然而一旦发生事故,人们却没有足够的应对能力。
失败是成功之母,人类从事故中学习到的东西最多。在重大的技术灾难或社会灾难之后,通常都会出现重大的进步。这次事故中,在巨大的社会压力、技术压力和时间压力之下,我以为BP的表现总体而言可圈可点,为今后避免和处理同类事故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和技术创新,把整个深水处理,尤其是水下处理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诚然,11条生命是宝贵的,数十亿美元的处理费用是昂贵的,大量的漏油对环境的伤害是灾难性的,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不让同类事故再发生,甚至能做到举一反三,把深水技术、清除石油污染技术向前推进一大步的话,代价就不会白费。BP付费,大家学习。在这场灾难处理中,中国的石油公司和专家们一定要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