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塔盆地属特低渗透、复杂断块油藏,被形象地比喻为一个摔碎后又被踏上一脚的盘子,储量开发动用难。海塔人不畏艰难困苦,勇于挑战,大胆创新,上产步伐不断加快。
目前,海塔地区共有6个作业区,贝中作业区是海塔最大、最新、最远的一个作业区。他们积极探索,总结出了油田注水、油田开发、地面工程、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试验规律的“贝中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导今后贝中开发的管理基础,更为海塔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找到了新路。
“平”,即水平井开发。为提高特低渗透油藏单井产量,使储量有效动用,贝中油田推广水平井应用技术,让钻井轨迹在油层中得到最大穿越,增大与油层的接触面积,以此提高单井产量,实现少井高产、高效开发目的。截至9月底,贝中油田在含油控制面积清楚、储层发育状况清楚的井区设计实施9口水平井,平均水平位移470米,单井产量为直井的3倍~8倍。
为了减缓资源自然递减,他们开展了水平井注水开发试验,采取水平井腰底部注水措施,已完善了希3-平1等5口水平井注采系统,注水开发效果正在进一步跟踪。贝中油田水平井技术应用对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散”,即分散注水。贝中油田管理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区块与油层分散。为了探索适合油水分布分散的油田管理模式,在注水工艺上,他们采用“低压供水、高压配水、分散注水”方式,即由联合站水质站统一给11座注配间低压供水。注配间内按单井注水压力要求由柱塞泵升压,满足单井注水需要。注配间实施外包服务管理,24小时值班,每两个小时进行一次注水检查。这种注水方式方便管理,可减少高压注水管线,节约投资,更重要的是适应性灵活,可根据不同层系注水压力采用不同注水泵,达到灵活布站、灵活调整注水量的目的。
目前,贝中作业区已投产注配间10座、71口注水井,日注水量为1300立方米。与集中注水工艺相比,减少高压管道15.72公里,节约投资222万元。通过一年的运行,分散注水方式满足了区块分散、层系分散的油田注水需要。
“树”,即电加热管树状集油流程。电热管集油工艺是高寒地区实现单管集油的一种有效技术措施,具有良好应用效果。一是工艺简化,降低地面投资。与环状掺水流程方案相比,少建转油站1座,集油阀组间3座,节省集油管道80.4公里,节省建设投资1620万元。二是方便管理。该流程简化了管理程序,只需要井口加热器和集油电热管两套简单的地面设施,只需控制井口回压和回油温度两种参数。三是节能降耗,降低运行成本。他们根据季节、环境温度的变化,合理控制集油电热管回油温度和压力。作业区在7月至9月开展了试验,回油温度控制在30摄氏度至35摄氏度范围内,压力控制在0.2毫帕至0.25毫帕范围内,全区日节电1.6万千瓦小时。
“简”,即简化地面工艺。贝中作业区简化优化地面工艺设计,采用油气混输技术,优化整体布局,建成转输站2座,中间加热站1座,变电所1座,注配间11座,减少贝中油田脱水站1座,污水深度处理站1座,站内应用了管式分离器、混输泵等新工艺,降低地面投资1800万元。
“气”即空气驱先导试验。贝中油田属特低渗透油藏,常规注水开发难以使储量得到有效动用。注空气是目前国内外解决特低渗油藏注水困难、有效补充能量的新技术。他们根据注空气驱油藏地质条件,通过进行注空气室内实验,并优选试验区,开展了贝尔油田希11-72井区南二段油层注空气先导性试验。试验区共有21口井,目前已投产6口油井,平均单井日产液2.7吨,日产油2吨。
今后,海塔贝中作业区将继续完善“贝中模式”,为海塔油田难动用储量提供技术支撑,为大庆油田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