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未来25年世界能源需求增长的最大来源,中国是传统能源价格上升的主要推力,但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有利于降低成本,转变世界市场格局
11月9日,国际能源署在伦敦发布2010年度的“世界能源展望”。据其预测,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将比2008年增加36%。非经合组合(OECD)国家占了世界一次能源需求(primary energy demand)增长的93%,其中中国占了36%。
不过,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强调,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仍然很低,只有OECD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的三分之一;虽然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2035年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只有OECD国家的三分之二。
在回答财新记者关于对中国能源政策评价的问题时,国际能源署总干事田中伸男(Nobuo Tanaka)称“赞赏”中国政府削减化石燃料补贴的行动和支持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的政策。“中国正在建立一个绿色模式。”田中伸男说。
但他也希望在今年底的坎昆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和其他国家能进一步加大政策承诺,“中国的成就可以更大”。
比罗尔称中国“正在成为清洁能源市场领导者的路上”。他认为未来25年内,中国将在太阳能、风能、核能、电动车方面成为第一。国际能源署预计,若中国现有政策得以落实,未来25年内将新增光伏太阳能装机容量85吉瓦(GW),风能新增335吉瓦,核能新增105吉瓦,电力和混合动力车新增850万辆。
比罗尔以电力车为例,认为中国的技术学习速度和规模经济都有助于降低新能源的成本,并开始出口这些技术和产品,对世界有利。“中国可以转变(transform)世界市场格局。”比罗尔说。但他提醒,这对于汽车行业占本国经济重要比重的德国、日本等国家可能形成冲击。
可再生能源已经从“小众”成为“主流”,比罗尔称。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现代生物质能和海洋能源),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份额将从2008年的7%上升到2035年的14%。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要求政府的支持。国际能源署预测,2009年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支持570亿美元,2035年将达到205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