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民企赴港IPO 主业寄生中石油遭质疑
[加入收藏][字号:大 中 小]
[时间:2010-12-03 第一财经日报 关注度:0]
摘要: 对于石油行业民营黑马的横空出世,市场除了惊叹,更有质疑。
12月1日,中国内地石油民企MI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MI能源)在港首次公开发行IPO,其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对中石油的高度业务依赖,成为投资界关注焦点。
出...
对于石油行业民营“黑马”的横空出世,市场除了惊叹,更有质疑。
12月1日,中国内地石油民企MI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MI能源”)在港首次公开发行(IPO),其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对中石油的高度业务依赖,成为投资界关注焦点。
出世溯源
2001年,曾供职于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的张瑞霖“下海”创立了MI能源。与其他民营石油公司一样,张将注册地选在开曼群岛。
据行业人士透露,张瑞霖虽然离开吉林油田,但仍与油田保持密切联系,MI能源的主营业务即为开发吉林油田废弃的“低品位油田”。正是这一主业令MI能源在不到10年的时间中一跃成为石油界“黑马”。
MI能源招股说明书中称,根据与中石油签订的三份独立产品分成合同,该公司在松辽盆地经营大安、莫里青及庙3三个油田,其净探明、概算及可能储量(包括已开发及未开发储量)估计分别约为2940万桶、1830万桶及1350万桶。
1997年,上市前夕的中石油为成功IPO而大力剥离不良资产,将13个“低品位油田”实行招标,其中就包括吉林油田的五个区块,MI能源的主力油田大安、莫里青、庙3即包含在其中。
据上述行业人士称,大安等三大油田产量其实十分可观,即使不算吉林油田的优质区块,至少“品位”不算低。一家民营公司石油业务负责人曾用羡慕的口吻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MI能源凭借这些油田,如今石油年产量已达100万吨左右。“这是个很大的数字。”该负责人曾在中石油、中海油任职多年。
尴尬的“寄生”
MI能源此次赴港招股并非首次进军资本市场。
早在2010年4月,MI能源即计划以“MIE”为股票代码在纽交所上市,预计融资2.88亿美元。据该公司高级副总裁麦雅伦称,由于受希腊债务危机影响,公司在美国路演期间遭遇当地股市波动,IPO计划由此搁浅。
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MI能源主营业务对中石油的高度“依赖”,其实是公司赴美IPO失败的主要原因。
MI能源在此次招股说明书中对这一“依赖”关系作了如下披露:“本公司于2001年接管经营三个油田,并自此开始与中石油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中石油为本公司唯一客户,占本公司的全部收益。本公司与中石油稳固的关系是公司未来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司依赖于与中石油保持的关系,令公司难免面临一定风险。中石油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本公司的净产量。”
此外,MI能源的业务模式中也潜藏着高风险。吉林油田地理构造特殊,部分油田油藏规模小、连片性差、油层低渗透,导致开采成本高、风险大。据在该区域作业的另一民营油企人士介绍,从2003年开始,该公司就陆续在这一区域打井,但出油情况并不理想,“刚打的时候平均每天采油量在七八吨,高的井有十多吨的,但后来油越来越难抽。”
一位券商分析师也向记者表示,如MI能源的业务模式果真是开采上述油田,则公司利润空间将十分有限。因为想超越中石油的石油开采技术和经验,将废弃油田变废为宝的可能性很小。石油行业上游勘探开采本就是个“烧钱”行业。一位国有石油公司专业人士也告诉记者:“吉林油田经过多年开采后,仍能维持一定产量主要依靠‘低品位’油田的支撑,但这对勘探、钻井工艺有很高要求,一旦打一口空井,就可能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