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五大专利商长期垄断我国乙烯技术市场,乙烯装备国产化起步艰难。记者1月25日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召开“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形式发布会”上获悉,“十一五”期间,我国乙烯装置等石化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在此前召开的全国乙烯工业年会上,乙烯装置国产化拉动石化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等话题,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
乙烯工业规模发展:为装备国产化提供了舞台
我国乙烯工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1976年5月,国内第一套大型乙烯项目——北京燕山30 万吨乙烯工程建成投产,我国乙烯工业开始走上大型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上世纪80年代,我国石化工业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庆、齐鲁、扬子、上海、茂名等30万吨乙烯工程依托老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大规模的设备和技术引进,使我国乙烯工业迅速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0年以来,尤其是在“九五”计划期间,中国石化发挥集团化联合优势,对老企业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其中,燕山乙烯从 30万吨改造到45万吨,为中国第一轮乙烯改造积累了经验。随后又对大庆、扬子、上海、齐鲁、茂名等30万吨乙烯装置进行改造。
1998年石油石化重组后,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的中国石油先后新建和改扩建形成独山子石化、吉林石化、大庆石化、兰州石化四大乙烯生产基地,中国石化也对燕山、上海、扬子、齐鲁、茂名等大型乙烯进行第二轮技术改造。茂名总的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年,燕山、扬子、上海和齐鲁乙烯装置生产能力分别达到了71万吨/年、65万吨/年、84.5万吨/年和72万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