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10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近期新鲜出炉,根据这一业内最权威的统计报告,去年中国造船行业“各项经济指标平稳增长,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扩大,造船完工量再创历史新高,新船成交大幅上升,手持订单企稳回升”。然而,由于预计未来国际造船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航运市场波动加大、供需失衡情况加剧,行业协会指出,中国造船企业需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奋力拼搏,而2011年,则应是“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
如何转型升级?不少船企已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在不断提升船舶建造能力、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上,积极“试水”海洋工程装备建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两大造船集团、中远等航运企业,乃至中国海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能源企业均已涉足海工制造领域。2010年,我国首批5艘14.7万立方米LNG船全部交付,船企共交付各类海洋平台16座,首座自主设计的第六代3000米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艘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顺利出坞,还新承接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5座、海洋平台模块订单10座。
这样的成绩单表明,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中国船舶工业已基本具备了参与国际海工市场竞争的能力。但是,造船人必须正视的是,中国在海工装备理论水平、总装建造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业内专家建议,中国船舶工业必须逐步建成我国海工装备总装建造模式,攻克共性关键技术,形成较为完善的海工建造标准体系。
专家分析,我国船企在船舶建造方面已形成共识,基本建立起了现代造船模式。相比之下,我国海工建造水平相对落后,缺乏类似的总装建造理论体系。而拥有二三十年海工建造经验的新加坡、韩国船舶行业,目前已形成起了较完整的海工建造体系。不仅如此,一项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国内所有从事海工业务的企业所沿用的标准均来自国外。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国船舶行业应尽快建立起完整的海工标准体系;至少在现阶段,应在建立怎样的标准体系方面有所思考,设定目标并有所作为。在此过程中,可以首先从半潜式平台、自升式平台等较为熟悉的产品入手,取得突破。
与造船相比,国外同行在海工领域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不仅如此,韩国更是把海工装备制造业务视为手中的一张“王牌”,希望借此夺回世界造船第一的宝座。韩国三大造船巨头已经拟定了2011年海工装备接单计划:三星重工、大宇造船、现代重工今年的海工接单计划分别约为72亿、66亿及48亿美元以上,其中三星与大宇的海工接单目标占全年接单计划的6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造船企业要抢占国际海工市场份额,就必须奋勇拼搏。而尽快形成海工装备建造的理论及标准体系,则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