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润滑油表观消费量达到了1081.3万吨,同比增长13.1%。而与全球润滑油市场4000万吨的总需求量相比,占到约四分之一份额。这样的比例意味着中国对润滑油的过度消费,还是其中另含隐情,中国润滑油市场的蛋糕真的有这么大?
带着疑问,开始了求证之路。从事20多年润滑油市场工作的营销专家、长城润滑油市场部负责人徐建对表示:“2010年中国润滑油市场的实际消费量在680万吨左右。” 随后,将同样的问题求证于国内市场上其它主要的润滑油厂商,他们几乎都把2010年中国润滑油市场的实际消费量测算在650万吨至700万吨之间。原来,680万吨并非长城润滑油一家之言,也是国内润滑油行业的基本判断。
主要润滑油厂商对润滑油实际消费量的基本判断与中国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相差400多万吨,其间的差距可谓相当悬殊。两者之间缘何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400多万吨的差距是如何产生的?中间隐藏了怎样的玄机?这究竟是润滑油厂商的集体误判,还是中国润滑油市场“看上去很美”的被虚增?
我们不妨一起勾勒表观消费量的面貌,还原中国润滑油市场需求的真面目。这对于润滑油业内人士以及关注中国润滑油发展的人士而言,也许是一个有趣而且有价值的话题。
破解表观消费量之惑:表观消费量≠实际消费量
表观消费量=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
2010年中国润滑油市场的产量为856.9万吨,进口量为245万吨,出口为20.6万吨,由此得出了2010年中国润滑油表观消费量1081.3万吨的结果。
据润滑油行业相关人士透露:“润滑油表观消费量是在无法统计实际消费量的情况下,通过表观的数值来统计消费量,这个数值会和实际消费量有一定的差距。在统计润滑油厂商生产量和进口量的过程中存在重复计算的情况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
润滑油厂商之间的交易,举个简单的例子,A厂商和B厂商进行交易,B厂商再把产品卖给市场上的实际用户,A厂商和B厂商交易中如果涉及到基础油或者半成品,那么A厂商和B厂商都会将交易量计入其生产量中,这就造成了生产量的重复计算。另外,在245万吨进口量中,据从事润滑油国际贸易多年的相关人士透露,其中约220万吨都是基础油。基础油经由国内润滑油厂商加工生产成成品油,计入生产量中,而消耗后的基础油仍然被计入进口量中,这也因此产生了重复计算的事实。
拨开表观消费量的迷雾,不难看出,表观消费量反映的是各个润滑油企业间及行业间的生产状况以及润滑油行业生产和产业间的内部贸易的规模。表观消费量与实际消费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观消费量扣除重复计算以及其他损耗和仓储等部分才是真实的实际消费量,“减肥”过的表观消费量才是中国润滑油市场的实际容量,2010年中国润滑油市场实际容量就是国内外主要润滑油厂商集体判断的680万吨。
明辨不同消费量:洞悉宏观经济和行业市场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牵引润滑油市场的冷暖神经,而润滑油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一位长年跟踪研究全球润滑油市场的专家认为:“经济发展速度与润滑油实际需求增长的比例为2:1左右。”
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4.75%,全球润滑油需求增长1.5%左右,虽然这超出了2:1的范畴,但这是因为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全合成油时代,延长了机械设备、汽车等换油周期,润滑油市场的增长渐趋放缓,随着机械设备精细化和节能环保带动的油品升级换代,这种趋势将进一步增强,甚至还会出现润滑油需求量的负增长。而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的亚太地区、中东和非洲等地,润滑油的需求增长在3%左右,中国润滑油销量680万吨,增长达到5%左右,都如实地反映了经济增长速度。
因此,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市场竞争者,了解实际消费量相当于掌握了洞悉经济发展晴雨表的手段和工具。事实上,不管表观消费量还是实际消费量,都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对宏观调控部门而言,通过表观消费量作为参考数据,可以洞察润滑油市场的生产、贸易规模和状况,测定和衡量行业的产业结构以及生产和贸易体系,进而引导行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节能环保生产体系的构建,推进中国润滑油行业的转型与升级。
对润滑油厂商而言,如果无法明辨表观消费量的实质与内涵,容易误读造成对市场的误判,进而导致盲目扩充产能造成产能过剩、错失商机等情况出现。而且,表观消费量折射出的行业经营状况也存在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帮助润滑油厂商制定合适的经营策略,确保生产与销售的竞争优势。当然,对润滑油厂商来说,实际消费量具有更加直接的参考价值,透过实际消费量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占有率情况,制定相应的市场目标和竞争策略,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等举措,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了解表观消费量与实际消费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润滑油市场参与者特别是决策者的基本功和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