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新能源

国土部摸底页岩气储量 民营资本获准入场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1-04-14 第一财经日报 关注度:0]
摘要:   国内页岩气资源家底有望在2014年探明。   本报记者从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获悉,国土资源部已正式启动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与有利区优选工作,拟通过3年时间对我国陆域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系统评价。   到2014年...
  
        国内页岩气资源“家底”有望在2014年探明。

  本报记者从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获悉,国土资源部已正式启动“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与有利区优选”工作,拟通过3年时间对我国陆域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系统评价。

  到2014年提交一批页岩气有利区和勘查目标区,解决页岩气重大地质问题和关键技术方法,形成页岩气资源技术标准和规范。

  “在国家层面上,开展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和先导试验,尚属首次。”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副主任张大伟说。

  目前,国土资源部与国家能源局正在组织编制页岩气专项发展规划,研究制订相关政策。业内估算,到2020年页岩气产量可能占中国常规天然气产量的8%-12%。

  2010年国土部启动川南、川东南、黔北、渝东南以及渝东北5个重点目标区的先导性实验工作,共优选出20个页岩气富集有利区,估计总资源量为8.50万亿-14.72万亿立方米。

  2011年将全国划分为上扬子及滇黔桂区、中下扬子及东南地区、华北及东北区、西北区、青藏区5个大区,在全国范围内,对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总体评价。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明森说: “页岩气可能成为未来中国重要的接续资源,可供使用100年或200年。如果这一预言得以实现,国内能源供应格局将发生重大转变。”

  民营资本获准入场

  世界页岩气开发热情,源于美国“天然气革命”。

  近年来,美国在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首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已经在本土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开采页岩气,2010年页岩气产量达1000亿立方米,在天然气产量中的比例达15%,2035年将达45%。

  “美国页岩气商业化发展依靠四大条件:成熟开发技术、明确的页岩气探明储量、完备油气管线设施、多元化投资机制。”张大伟说。

  目前,国内页岩气尚未商业化开采,页岩气井多为勘探井,尚未产气。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页岩气井仅有十余口,与美国页岩气发展速度和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美国页岩气井目前为上万口。

  在美国的页岩气发展过程中,多为小公司进行前期开发,当项目进展到一定规模时,再由大公司收购,进行规模建设。美国现有10000多家进行页岩气开发的石油公司,这些小公司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成为推动美国页岩气技术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借鉴美国开发经验,国内页岩气开发需要打破垄断,创新矿业权管理体制。

  国土资源部人士称,国内页岩气8个区块招标有望在第二季度启动。根据现行思路,本次参与招标的企业不仅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四大国有石油公司,民营资本也获得竞标的“入场券”。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思路初步确定允许中化集团公司、新疆广汇集团、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竞标。这意味着国内油气生产首次打破垄断,民营企业有机会进入页岩气领域,分享油气盛宴。

  业内人士分析,页岩气开发仍是空白,尚未成为国有石油企业重点开发领域,有条件放开矿权,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以早日实现规模开发。

  技术成最大瓶颈

  国内页岩气开发技术尚未突破,这是张大伟和张明森最大的忧虑。

  页岩气储集于致密岩层,具有低孔、低渗透性、气流阻力大等特点,其开采具有相当大的难度。页岩气开发不仅需要先进的勘探钻井技术,如斜井、水平井、环形水平井等定向钻井技术,还需要在地下岩层压裂方面有重大突破。

  张明森说:“目前,页岩气发展最大的困难是岩层压裂技术,国内尚未突破。国家应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国有和民营石油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掌握页岩气开发技术。

  在国内技术尚未成熟前提下,国内石油企业多采取与国外石油企业合作开发,以资源换技术。

  张明森说:“这种方式并不完全可取。其一,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保密到连专利都不申请,完全垄断在少数几家公司手中。其二,在国内页岩气资源储量尚不明确的前提下,采取此种合作方式,很可能造成较大的资源损失。国内页岩气开发必须摆脱技术依赖,从基础技术研究开始,争取短期内突破技术瓶颈。”

  根据本报记者了解,国务院已对页岩气的科技攻关事宜做出相关批示,除了批给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土资源部,还特别转发给科技部,旨在加强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的科技攻关。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