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网消息 (记者 范存强)4月19日22时24分,中亚天然气管道哈国一号压气站第二台机组成功点火。这标志着全线年输气能力提升至177亿立方米,又上一个台阶。哈国一号站的建成和跨国管道运行协调机制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增强了这条战略通道向国内平稳输气的保障能力。
4月18日至20日,土―乌―哈―中天然气管道运行协调委员会第四次协调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召开。四国七方共同商定2011年下半年及2012年一季度供输气和维检修计划,以及生产运行安全平稳的保障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内天然气市场供应与土库曼斯坦供气的生产平衡。
目前,中亚进口天然气通过与中亚管道相连接的西气东输二线,已覆盖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用户。今年一季度,中亚管道向国内输送天然气31亿立方米,截至4月24日,已安全平稳运行509天,累计转供天然气85亿立方米,为国内天然气市场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随着中亚天然气在国内市场份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中亚天然气输气计划如何与国内气田生产计划无缝衔接、整体协调,既兼顾上游“照付不议”供气协议的相关要求,也兼顾国内油气田生产能力,更要满足下游市场用气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中亚天然气管道的输气能力和高峰期用气的保障作用,已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作为连接上下各方的“中间方”,在集团公司的“大协调”下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整体输气计划的统筹工作,这是运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为此,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多方协调,全力推动,建立了适合跨国管道运行管理体制的内外两个协调机制,从组织上确保了中亚管道长期、安全、稳定地向国内输气。在中国石油内部,成立了中亚天然气生产运行协调小组,中国石油内部各相关部门、单位分工合作,建立一套年度供输气计划工作机制,确定年度生产计划和年度分月生产计划。在外部,建立了四国七方协调委员会,并充分发挥这一跨国联合调度工作机制的作用,统一协调供气、输气及下游分输和转供,将中亚生产运行协调小组确定的年度计划加以落实。四国七方协调委员会成立以来,在保障上海世博会用气、缓解国内冬季天然气供应紧缺以及“两会”期间国内天然气用气高峰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现输量台阶式攀升,满足国内天然气市场日益高速增长需求,是中亚管道的“硬任务”。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按计划科学组织,快速推进输气能力扩建工程建设。2010年10月中亚管道B线投产一次成功,全线日输气能力达到2050万立方米。按期完成乌国首站两台压缩机组投运,同时协调推动上游气源土库曼斯坦康采恩投用双脱装置,保证供气合格,今年1月,日输气量顺利提至3500万立方米。
2月27日哈国四号压气站投用,日输气能力进一步提升至4450万立方米。此次哈国一号站投产,日管输能力达到5250万立方米,保供能力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他们积极提高运行管理水平的“软实力”。在管理手段上,全面推进全线数字化管理。目前,管道生产管理系统(A3)已上线投用。下一步,中亚管道将完成全线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和SCADA系统建设,实现布哈拉、阿拉木图两个调度控制中心与北京的卫星通信连接,实现站场、RTU阀室远程控制。
中亚管道公司还积极强化站场及线路设施管理,组织气质跟踪检测,增补备品备件,完善应急预案等措施,提高冬季运行保障能力,全线巡线准时率和管道保护率100%,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在冬季运行出现的冰堵及运行初期故障多发的不利条件下,组织院校及科研机构,研究和模拟管道生产状态,提早准备,积极应对,采取科学管理手段保证应对可控,各级生产指挥和作业体系倾力投入,确保了去冬今春国内天然气高峰用气需要,实现了稳定和安全生产。
为切实提高运行水平,中亚管道公司邀请国内管道运行专家赴乌哈两国现场,通过考察、培训、交流等方式,对全线生产管理进行会诊和研究,借助“外脑”持续增强战略通道的保障能力。
按照中亚管道建设计划,今明两年将建设5座压气站,届时全线8座压气站建成后,这条跨国大动脉年输气能力将达300亿立方米。此外,推动建立四国政府间的安全运行协调机制,也将在今年年内完成。包括已开工的哈国南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和正在紧锣密鼓筹划的中亚管道C线工程,横亘亚洲腹地的钢铁“气龙”全面建成投产后,国内受益人口将超过4亿人,国家油气战略通道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