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痛定思痛话油殇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1-05-08 中国石油石化 关注度:0]
摘要: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到底是谁之过,或者谁的责任更大一点,或许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在大力开发海洋石油的背景下,如何降低风险。 ■ 文本刊记者 吴 清张秋红 油价猛涨,流年暗换。墨西哥湾海鸟羽翼上的油渍还没有洗净,新的石油勘探...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到底是谁之过,或者谁的责任更大一点,或许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在大力开发海洋石油的背景下,如何降低风险。

■ 文/本刊记者 吴 清/张秋红

油价猛涨,流年暗换。墨西哥湾海鸟羽翼上的油渍还没有洗净,新的石油勘探开发号角已经吹响。因漏油事件而沉寂一年的墨西哥湾很快将恢复往日的生机。

仅仅一年,人们对号称美国最大生态灾难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关注和相关评论已渐渐平息,虽然墨西哥湾的伤痛并没有痊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许少了媒体的喧嚣,现在回过头去反思会看得更清楚,从这个灾难中我们能总结些什么。

小概率事件?

英国石油公司(BP)租赁的石油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2010年4月20日爆炸起火后沉入墨西哥湾。事件致使11名钻井平台工作人员死亡,近500万桶原油泄漏,引发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

主要责任方BP为此次事件付出了惨重代价。漏油事件导致其市值缩水700多亿美元,跌出全球百强排行榜。漏油事件同样给墨西哥湾沿岸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漏洞在技术一流、财力雄厚的BP公司使尽浑身解数,美国政府也调动各种资源进行救援, 近乎“烧钱”的堵漏行动中被成功堵住,漏油事件似乎可以画上句号了。

然而,事实再次无情地嘲弄了人们一把。就在BP宣称成功堵住漏油油井的前两天,墨西哥湾一家隶属于美国的海洋能源公司一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好在爆炸发生时,该平台没有进行钻井作业,爆炸不严重,漏油不多。石油平台的作业工人能够在平台发生泄漏以前,成功地关掉油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告诉我们,墨西哥湾油井漏油不是孤立事件。从表面上看,全世界有数以万计的海上钻井平台,英国石油公司不过是遭遇了小概率事故。从深层看,这种小概率事故却是企业盲目追求利润、忽视环境责任,以及相关公共部门低估环境风险、疏于对企业监管的必然结果。美国漏油事故调查委员会颁布的最终报告也佐证了这点:这个事故主要是BP和相关部门的疏忽造成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英国石油公司在开采前未能充分评估开采的环境风险,开采时又为降低成本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最终酿成了这次灾难。事发后,由于企业缺乏有效应对机制,导致反应脱节,灾情失控。

应急处置缺失之痛

从盖钢筋水泥罩、“灭顶法”,到“大礼帽”、“切管盖帽”法,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近5个月时间里,各类控制漏油方法轮番上阵,大多收效甚微。最后还是耗费时日打减压井,才彻底堵住油井。

“事故发生后,技术一流、财力雄厚的BP公司使尽浑身解数,美国政府也调动各种资源进行救援,堵漏才收到成效。” 中海油研究总院深水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谢彬说,“若事故发生在其他地方,后果如何令人不敢想象。”

大家不禁要问,BP号称全球海洋石油开采翘楚,美国科技如此发达,却为何堵不住油井的口?在一次油井爆炸之后竟会显得如此的无措?如果下次再出现漏油事故,难道人们仍然要经历那惨痛和无奈的等待么?

BP在油井爆炸后举止无措。从开始夸下大口后的拼命掩饰和推卸责任,到后来应对举措的接连无效,更多的表明,它在环保安全方面和漏油危机应对方面的认识和准备明显不足。没有一个专业应对海洋石油漏油的队伍和快速反应机制,也是美国此次的一个沉痛教训。本次事故,也凸显了美国应对非常规灾难的严重不足和对石油安全建设长期的忽视。

“高效率”的成本削减?

削减成本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优的产出,但成本削减和高效率之间不能画一个等号。

BP是削减成本方面的一个“成功”典型。美国《石油情报周刊》报道,海沃德2007 年担任总裁以来,BP 逐渐变成了业内削减成本最成功的公司之一。截至2009年底,该公司削减了7500 个工作岗位,节省了40 亿美元的成本。2009年,BP的石油产量增加了4%,单位产量成本却下降了12%。

“BP是在1999年国际油价创9美元/桶新低的时候开始大规模成本削减工作的,当时是迫于现实需要,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方针。这种过度的成本削减工作,最直接削减的往往就是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投入。”中海油环保服务公司总经理何玉川告诉记者。

就在爆炸当日,服务公司Transocean 的工人已经警告该钻井平台存在危险。但BP 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下令服务公司继续作业,终于导致灾难爆发。海沃德的前任John Browne 因得克萨斯炼厂爆炸事件而辞职。事后调查显示,爆炸的原因是安全管理松懈和盲目削减成本。另外,BP 在削减成本方面的激进策略也给各供应商施加了很大压力,也为出现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

环保安全在现实的利益冲动面前往往会被挤到一边。BP漏油事件又提供了这样一次反面典型。人们必须反思:这种“高效率”的削减成本方式是否可以以忽视安全操作为代价?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