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船舶巨头布局海工装备幕后:暗战技术人才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1-05-16 每日经济新闻 关注度:0]
摘要:   当前传统船舶企业进军海工装备领域已成为一种潮流,海工装备领域被看作是一片蓝海。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振华重工、中船集团、中集集团、熔盛重工纷纷加快海工装备市场布局。   海洋工程装备业需要较高技术支持,在利润悬殊的背后是核...

  当前传统船舶企业进军海工装备领域已成为一种潮流,海工装备领域被看作是一片“蓝海”。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振华重工、中船集团、中集集团、熔盛重工纷纷加快海工装备市场布局。

  海洋工程装备业需要较高技术支持,在利润悬殊的背后是核心技术人才的“暗战”:2004年,恒盛地产董事长张志熔从国企中船集团挖走陈强,组建熔盛重工;2007年,中远船务高薪聘任徐良珩等海归海工专家;2010年,振华重工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胡安康跳槽至中集集团……

  年报亏损之惑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船舶行业发展重点,加快海洋移动钻井平台、浮式生产系统、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及关键配套设备、系统自主设计建造步伐。此外,在“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篇章再次提出,要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中船重工相关人员透露,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利用率超过90%,未来几年将进入更新淘汰高峰期,这将直接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上升。以钻井平台为例,目前世界范围内有600至800座平台。现役的钻井平台中大多设计寿命为20年至30年,但是已使用30年却还在用的平台比比皆是,老龄化相当严重。

  有业内人士称,当前传统船舶企业进军海工装备领域已成为一种潮流,海工装备领域被看作是一片“蓝海”。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振华重工、中船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集集团、熔盛重工纷纷布局海工装备市场。

  然而,高调的振华重工、中集集团公布的2010年年报却显示,海工装备市场没有想象中美好。

  3月23日中集集团公布的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海工业务营收为24.44亿元,巨亏11.09亿元。振华重工2010年年报显示去年亏损近7亿元,其中海工业务营业收入为25.91亿元,毛利仅为2.52亿元。但在2009年,振华重工海上重型装备业务营业收入达到36亿元,毛利率由2008年的22%冲高至31%。,而到了2010年其毛利率只有9.7%,与国际平均30%的水平相比明显偏低。

  两大国企尴尬的业绩,让民企熔盛重工显得颇为靓丽。2010年年报显示,熔盛重工海工业务营业收入4.65亿元,同比增长60.9%;毛利1.83亿元,同比增长82.14%。

  扩张路径之异

  关注海工装备领域的民族证券分析师符彩霞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进入海工领域的公司有很多,但发展的路径各不相同。

  中集集团选择了并购之路。2009年,中集集团并购烟台来福士。去年2月,已经有半潜式钻井平台成功交付使用,而在其2010年订单中半潜式钻井平台6艘,自升式钻井平台4艘,生活支持平台1艘,特种海洋工程船舶4艘。

  中集集团曾接受媒体公开采访表示,烟台来福士掌握了远海钻井平台的核心技术,中集的目标是将海工业务做到年销售200亿元的水平,未来海洋工程将成为公司附加值最高的一项业务。

  与中集集团不同,振华重工发展海工业务一开始就选择了自行发展之道。2008年,振华集团在原总裁管彤贤的带领下,正式进入海洋工程领域。2008年当年公司的固定资产总额增加51亿元至115亿元,当年公司公司负债率高达70.8%。

  2009年4月,振华港机改名振华重工。与此同时,高调成立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船集团原副总工程师胡安康离职,担任振华重工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管彤贤还制定了一个庞大的海工计划:2~3年内海工产品占公司总产值50%以上,相应板块的营业收入突破40亿美元;3~5年后,海工业务占到公司产值的80%以上。

  不过,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打乱了振华重工原有的计划。2009年年末,新总裁康学增走马上任,原海工计划似乎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公司在2010年年报中承认,近年来公司对基建投入较大,造成产能规模过大。公司海工和钢构市场的规模贡献和效益贡献还没有完全显现,产能过剩压力巨大;公司既定的风险还没有降低到理想状态,尤其是大项目风险和居高不下的资产负债率为代表的资金信贷风险依然困扰公司发展。

  不过,即使有风险,竞争依然焦灼。2010年下半年,振华大股东中交股份终于按捺不住,以高出中集集团25%的溢价,以1.25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美国海上钻井平台设计和装备商F&G全部股份。

  业绩不错的熔盛重工,走出另外一条发展之路。

  2004年2月,恒盛地产(原上海阳光集团)董事长张志熔跨行业进入重工行业,筹建江苏熔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熔盛前身)。当年,曾一手创办了上海外高桥船厂并任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陈强加入熔盛。其后,熔盛重工如一匹黑马在市场中快速扩张,并进入海工业务。

  核心技术人才之争

  民族证券分析师符彩霞认为,海洋工程被誉为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从事海洋工程装备建造的厂商须具有完善的研发机构、完备的建造设施、丰富的建造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

  国内海工配套设备70%依赖进口。海工装备巨大的市场需求,引发国内众多企业进入行业,更引发对高技术人才的争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比多家知名船舶、重工公司多年年报发现,一些国有企业核心技术人才流动较大,一些核心技术人才流向民营企业。

  原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强就是典型的一例。为何他突然加入熔盛重工?熔盛重工招股说明书称,陈强与张志熔有“致力于复兴中国造船工业”的共同目标。而熔盛提供的薪资和股权或许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从招股书看,张志熔向陈强转让了价值2.366亿元的5万股熔盛重工股份。2010年年报显示,陈强持有熔盛集团1.96亿股,占总股本的2.8%,市值11.8亿元港元。而他曾供职的外高桥造船公司母公司中国船舶的总经理聂成根2010年年薪为140万元。

  从2010年年报中可以看出,熔盛的管理团队中,有不少是陈强在上海外高桥时期的老部下,如熔盛高管中的陈文君、陈国荣等都曾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任中层管理干部。

  高价“挖”来的团队,快速为熔盛带来了利润。2006年,熔盛便拿到了首批6艘冰区加强型散货船的建造合同,船东是挪威Frontline公司旗下的金海洋船运公司。陈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Frontline是自己在上海外高桥时期的老客户。

  据报道,中远船务自2007年进军海工业务后,为了解决技术瓶颈,中远船务总经理王兴如数次赶赴新加坡,高薪请来了数十位海归专家。中远船务海工总部总经理徐良珩是中远船务从新加坡高薪聘来的海工专家之一,靠着他的业务关系,不断获得海外订单。

  而振华重工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胡安康的突然离职,则引发了业内震动。胡安康博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方面的专家,振华重工2010年年报显示,海工研究院院长胡安康离任,其变动原因为“辞职”。其后,她跳槽至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哈尔并工程大学官网介绍她身份时,多了一个职位,为“中集集团海洋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

  昨日,中集集团董事会秘书于玉群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胡安康博士确实在中集集团任职,具体职位不便透露。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