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技术全国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出了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路线图”。概括起来主要分为四个发展阶段。2011年-2020年,充分分析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应用需求,开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方案详细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关键技术验证;2021年-2025年利用我国的空间站平台,在航天员参与下,进行我国第一个低轨道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研制,在2025年开展系统验证;2026年-2040年在低轨关键技术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经济上和技术上更为可行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方案和关键技术,突破轨道间大功率电推进技术,研制地球同步轨道验证系统;2036年-2050年结合验证系统的运行状况,结合技术发展,研制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实现空间太阳能电站商业运行,运行寿命30年以上。
最近三十年来,所谓新能源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潮流性的时尚话题。但是时尚话题永远是时尚话题,在科学上基本上都是笑话一样的存在,太阳能更是笑话中的笑话,目前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以及处理污染物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还大于其产生的电力,实际上这种所谓的新能源压根就是浪费电力。而太空发电站,其实更是笑话中的笑话,预期中的发电站,重量在万吨以上,功率则是吉瓦级别,总投资超过一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目前一颗常用的同步轨道卫星重量在4吨到6吨之间,发射费用大约是一亿五千万美元到三亿美元之间,而拥有六座吉瓦级发电机组的红沿河发电站投资只有500亿人民币。这个太空电站等于是需要2000颗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量,120倍以上的投资来实现红沿河六分之一的发电量。光是这些发射需要的火箭燃料消耗的能源,就远远超过了发电能力。
或者可以认为未来航天发射水平会大幅度提高,但是,根据目前的物理学发展来看,使用化学能火箭的发射效率,五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进步,可以认为已经达到了极限,发射成本下降的可能性在出现新的物理学突破之前基本不可能。但是,如果实现了物理学突破,那可控核聚变、常温超导输电等都是轻而易举,可控核聚变的发电量更是达到天文数字一样的恐怖。在这样情况下,昂贵而又低效的太空电站,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吗?
环保、新能源,都是所谓的政治正确话题,在政治正确的大旗下,欧美各国的媒体,以及我国的社会良心们上演了无数捧腹的喜剧,而今天他们的触手又伸到了航天领域,用各种抒情和充满想象力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脑残的图景。这些年来,国内的科学界被这种环保人士拼死攻击,不得不在政治正确大旗下疲于奔命,连千瓦和千瓦时区别都搞不懂的一堆反坝专家的努力下甚至都使怒江水利开发拖延了数年,加剧了电荒。在未来,让科学不受到脑残的侵袭,恐怕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