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目标已基本确定
7月9日,全国农村能源工作会议上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末,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集中供气达到300万户,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3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150万吨。这一目标相对于完成情况并不理想的生物质能“十一五”规划而言,无疑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务实可行的“十二五”目标
据了解,受制于多种因素,生物质能“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并不理想。截至2010年底,生物质发电装机约55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为50万吨左右,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产量为20万吨,生物柴油年产量为50万吨左右。
对比国家能源局方面提出的“十二五”规划目标,生物质能产业尚有巨大的产业发展和提升空间。
在教育部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重点实验室生物质能工程研究室主任张无敌看来,较之“十一五”目标,此次目标制定得更为务实可行。
张无敌分析说,从生物质能产业目前的技术和资源量来看,这些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困难,关键还要看政策导向。如能实现上述目标,可使生物质能产业进入理性发展的健康轨道。
中投顾问研究员萧函对此持认同观点。他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政府推动生物质能源的决心和相关的扶持政策必然将会吸引企业投入到生物质能源领域,带动产业的发展。”萧函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
系列政策将利好产业发展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明确了生物质发电的统一执行标杆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75元(含税),这对于目前成本在0.5元左右/度的生物质发电行业而言,无疑有助于改变生物质发电企业的盈利格局,使其开始实现盈利,进而促进生物质发电行业的快速发展。
张无敌透露,燃料乙醇在全国已有9个省市正式启动车用乙醇汽油试点的基础上,将要扩大到更多的省区;“十二五”期间,生物柴油将获得多省政策支持。这些都体现了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的有效性,也将成为推动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动力。
在萧函看来,“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的积极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对生物质能源发展十分重视,已经出台和正在出台相关的鼓励、扶持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台对于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还需政策加码并落到实处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此次“十二五”生物质能规划目标可期,但并非轻而易举便能实现,这将取决于国家出台的后续相关政策和相关政策执行力度的情况。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委会秘书长袁振宏表示,就上述生物质能“十二五”规划目标而言,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和固体成型燃料问题不大,但液体燃料实现目标的难度较大。
“人多地少的国情注定了我国不能用粮食制作燃料乙醇,在现在纤维素制乙醇技术尚不成熟和生物柴油资源不够的情况下,这两个目标实现起来的难度很大。”袁振宏说。
袁振宏认为,虽然有《绿色能源示范县补助暂行办法》等财政支持政策,但并不意味着生物质能可就此获得实际支持。“这就要求形成一定的资金管理机制和规则,以确保这些钱真正花到生物质能上。”袁振宏说,“此外,国家补贴资金只能起到引导作用,不能包办,因此要设法调动吸引包括社会资金在内的更多资金进入才行,这就需要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萧函指出,目前及“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的主要障碍。“首先是与粮争地。生物质能与粮食的矛盾在中国尤其突出,这一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应当走以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发展之路。”萧函说,“其次是技术落后。国内的生物质能源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薄弱,转化率低,原料消耗大,企业生产成本较高,难以形成具备盈利能力的产业。”
张无敌同样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生物质能也将面临不少挑战。他举例说,比如《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标准》虽然已于今年2月正式实施,但能否进入石化行业尚存疑;生物质能发电规模小,存在并网困难等问题;公众对生物质能接受程度和各级政府对其认识程度都亟待提高。
据此,张无敌建议,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看到生物质能发展的潜质与前途,通过建立准入制度,规范产业发展,避免产生“想做事的做不成,投机取巧者却竞相进入”的现象。其次,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宣传等方式来鼓励用户使用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他特别指出,发展生物质能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应制定理性可行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使其成为健康良性发展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