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邓郁松
新
成品油定价机制一直倍受社会关注,方向是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网民对此普遍认为应该从22个工作日变为10个工作日。今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邓郁松做客中经在线访谈时表示,"最理想的办法应该是每天公布一个最高限价,由企业在最高限价下自主定价。"
邓郁松指出,08年7月份国际
油价创出历史高点147美元,09年最低的时候不到40美元,经过油价新一轮的大跌之后依然在80美元以上,总体来说,
国际油价大体上翻了一倍。所以经过了09年以来16次调整,国际油价总体的价格是提高的,这是导致国内油价上升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而当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最突出的问题是定价机制透明与调价滞后之间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因为所有业内人士都知道定价机制怎样运行,只是滞后与之产生矛盾。
访谈中他表示,非常赞同缩短调价周期加快价格调整频率,他并不认为从22个工作日向10个工作日改进是足够的,而是应该采取实时调价的方式。"我们并不是要22天和10天,我们最理想的办法是每天公布一个最高限价,由企业在最高限价下自主定价。"
他指出,08年12月份整个新的定价机制出来之前,国家大体上每年调整3、5次价格,新的定价机制出来以后,国家一年调整8到10次左右。问题在于不管上调还是下调一定是滞后的,国内油价的调整一般都先看国际市场怎么变,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
"让所有人都知道,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 邓郁松称,所有人都意识到国内油价要上调的时候,大家都要囤油,人为地造成整个供应的紧张,08年奥运会之前石油供应非常紧张,因为我们的价格明显地偏低。但反之,如果国际油价下降得很快,大家都预期要下调,会尽可能清库存,这时候就有压库干扰生产周期的行为,它本身不会带来任何好的效果。同时,如果上调调得慢,就要求下调调得也要慢一点,这才能进行合理的补偿。他认为不管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来说,如果平均价格是一样的话,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没有不利的影响。但如果实施价格调整的话,我们可以把流通环节无风险的套利行为和对市场的干扰都解除了。
邓郁松补充道,老百姓看到了价格高或者是价格低都没有问题,因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本身是持续的生产消费行为,他关心的是一年中的平均的价格,如果一年调365次,平均的价格还是没有差异的话改进的意义是非常强大的。2000年油价最高大概是在37、38美元左右,当时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是大选年,很多当地的政府也提出来政府要做一个最高的定价,澳大利亚的研究员做了一个专题的研究,他发现如果价格是每天不动的话,实际上消费者大约有60%的情况下是最高限价之下买到的。当然对美国也好还是澳大利亚市场也好是竞争的。
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由价格主管部门定一个最高限价是我们的竞争不够充分,可以由价格主管部门规定最高限价的基础上由企业自主制定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