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北非的能源安全之鉴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1-11-04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关注度:0]
摘要: 尽管执政长达42年的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已于10月20日在苏尔特身亡,但持续大半年的利比亚国内乱局并未完全恢复平静。事实上,截至目前,中东北非地区已先后有17个国家政局发生动荡,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影响十分重大。如何应对这一地区的复杂形势...

    尽管执政长达42年的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已于10月20日在苏尔特身亡,但持续大半年的利比亚国内乱局并未完全恢复平静。事实上,截至目前,中东北非地区已先后有17个国家政局发生动荡,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影响十分重大。如何应对这一地区的复杂形势,维护我国在该地区的核心利益,对于中国企业,乃至中国政府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中东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一方面打破了本世纪头10年形成的世界石油市场供需格局,给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能源安全供应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这次动荡也打乱了美国战略东移的部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对中国的压力,给我们带来一定战略层面的机遇。因此,结合当前局势,我们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确保我国能源安全。

    第一,及时调整能源外交战略部署。控制油气需求对外依存度增长过快,努力减少对中东北非地区的石油依赖,这是我们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这次持续动荡有可能中断世界石油供应链,对我国能源保障造成威胁。即使局势恢复稳定,由于各国经济建设发展导致自用油量上升,出口也会逐步减少,再加上各种市场竞争因素,如果我们依然过分依靠中东保障能源安全供应,潜在风险比较大。

    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石油进口大国已经采取措施,进行战略调整。我们也应及时调整能源外交战略部署,扩大石油进口来源,努力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从长远发展战略分析,我国要积极发展与俄罗斯、中亚、东南亚周边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特别是要重视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关系,尽可能就近解决油气资源供应。

    同时,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由于进入国际市场比较晚,优质市场已被占领,优质资源已被瓜分,为了保发展、保供给、保稳定,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的初期阶段,以中东、非洲作为能源进口的重点,是完全正确的,今后一个时期之内也将仍然是工作的重点。但是,务必要逐步改变过分依靠中东石油的现状,抓紧建设多元化进口的格局,进口来源(资源多点供应),进口方式(现货、期货),进口渠道(陆上的油气管道、铁路、公路,海上船运,港口建设)等重大问题要由国家统筹安排、系统规划,由企业分步实施、具体落实。政府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民间资金、民营企业投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参与海外项目合作,共同建设我国油气安全供应保障体系。

    第二,着力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108户央企在境外投资设立的各类控股公司共有5901户,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油气行业海外资产规模最大。

    不过,资产规模大,并不能说明国际化经营水平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大部分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生产和加工环节,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居多,竞争优势主要还是倚仗低成本生产要素;二是新技术开发能力不足,拥有各种常规技术,缺少特色技术、前沿技术、优势技术,核心竞争力不强;三是在合作方式上寻求控股是央企“走出去”的“通病”,一味强调当“作业者”。事实上,当不当“作业者”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首要考虑的应当是经济效益,强调交易能否实现“双赢互利”,要寻求能够发挥互补作用的合作伙伴,不一定要“控股”,对优良资产要注重“入股”,通过“入股”进入优质市场,从而获得更为可靠的资源;四是在企业管理方面,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足,这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短板。要转变管理理念,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软实力,靠信誉交友,靠制度管人,靠文化兴企,目的是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五是没有充分发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整体实力,存在企业间内部恶性竞争的现象。“走出去”最怕的不是国外竞争对手,而是国内兄弟企业互相“挖墙脚”。建议成立以企业为主导的跨国经营协会,使我国企业“走出去”时能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六是缺乏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走出去”的目的不只是走进国际市场,而是要融入国际市场,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懂法律、会管理、善于合作、敢于创新的人才,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第三,完善投资项目评价体系,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与20年前相比较,国际投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对国际风险投资项目系统评价的方法,建立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风险评价体系,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规避海外项目投资风险。油气勘探开发行业,不能采取国内投资的办法,跑马圈地,想“资源”心切,眼睛里看不见“风险”。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注重地质(资源)评价、工程评价、经济评价,也做风险分析,由于缺乏对投资项目所在国的深刻了解,政治风险因素的评价往往不够彻底、甚至被忽视。一旦出现中东北非这样的动荡局面,处置办法不多,显得比较被动。

    第四,加强战略储备,健全应急机制。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一期工程已全部投产,现在正在规划二期建设。全国储备能力达到30天左右,在国际油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国际石油市场变化难测,为了确保供应安全,作为短期安全措施,加强战略储备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暂时可以缓解急需,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平抑油价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石油消费大国,要考虑如何与国际能源署这类有经验的国际组织合作,建立健全必要的短期应急机制,以防市场供应链万一断裂,能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五,建立我国能源安全供应的长效机制,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低碳发展的道路。这种转变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会遇到来自技术开发方面的种种挑战,国家要加强宏观管理,制定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作用,鼓励低碳创新,限制高碳发展,逐步优化能源资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大力开发替代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要对全民加强低碳教育,逐步改变能源消费理念,这是促进向低碳社会转型的根本,我国能源安全才会得到可靠的保障。


关键字: 利比亚 能源安全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