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技术发展走到创新路口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1-11-23中国石化报 关注度:0]
摘要: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石油物探技术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分别作了《物探领域创新意识与求实精神》和《探索岩性与储层地震探测理论基础》的专题学术报告。 演讲中,两位院士呼吁地球物理学家应从我国地质和油...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石油物探技术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分别作了《物探领域创新意识与求实精神》和《探索岩性与储层地震探测理论基础》的专题学术报告。

    演讲中,两位院士呼吁地球物理学家应从我国地质和油气储层的特点出发,将各种地震处理、解释方法创新地应用到高密度三维地震观测资料中,实现地震从野外采集—资料处理—地质解释—储层预测的全面融合,使油田开发人员能分享地质—地球物理的研究成果。

    5个疑问和7条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回顾了60年来石油物探技术在新中国石油工业开拓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他自豪地说:“通过几代物探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们找到了大庆油田,开辟了渤海湾断块油藏地震勘探方法。我们在新疆大沙漠中预测和发现了多个大油田,在库车山地和四川盆地找到了克拉2和普光等大气田。正是这些重大的油气发现,使我国石油产量多年来保持1.6亿~1.9亿吨,位居世界第五。在我国这样复杂的地质结构条件下,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绝非寻常。”

    针对当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李院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长期依赖技术引进,一味地跟着西方地球物理学家跑,我们产生了盲从和依赖思想。从整体上看,我们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研究风气,不敢自主创新,不敢推广应用自己的实用新技术。

    实际上,国外的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并不能完全适应和解决我国的油气勘探开发问题。外国地球物理学家的新观点、新认识也不一定完全可靠。李院士列举了5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物探认识和技术问题,希望能引起我国地球物理学家的警觉和重视。一是能否继续走引用国外先进地震仪器的技术路线?二是能否继续迷信国外MEMS数字检波器?三是国外高密度采集设备是否解决和改进了我国地震记录品质?四是地震解释的“敏感属性参数”分析是否存在“假相关”和主观臆断?五是多波勘探、井间地震和非纵VSP等资料应用的理论基础是否仍存在诸多谬误?

    针对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李院士提出7条建议:一是用“横向拉开组合—宽线大组合”攻克山地资料品质关,二是对地表极端困难的山区应放开对组合高差限制,三是放数千个小炮应以深井VSP层析求速度场,四是改进炮井中激发地震波能量的关键是“水”,五是“万道GPS授时地震仪”应在我国西部山区推广应用,六是改进我国西部低信噪比地区的地震偏移成像质量应掌握合理的偏移孔径,七是“数据规格化”是改善处理地震资料质量的重要措施。

    呼吁创建石油地震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认为,研究储层地震响应要解决三个基本原理问题:一是储层地震响应新的边界是否产生新的传播震相?二是如何从波场量变反演出储层参数?三是新的边界会否使反射地震波场产生新的普适性特征参数?针对这三个问题,他分别提出正演、反演和非传统三条基本研究路线。

    杨院士认为,油气储层的地震描述是从宏观波场转向微观波场的研究,正演非常难,进展缓慢;储层参数与弹性波参数对应关系认证的准确度不高,是反演储层参数的瓶颈;微尺度波场奇异性是一种与油气储层和小尺度复杂界面共生的波场普适性属性。“目前我们对微尺度波场所知甚少,尚未找到波动奇异性与多相介质边界局部变化的定量关系,但可以通过偏微分方程初边值问题的奇异性分析,识别奇异性的严重程度”。

    “在未来油气勘探开发中,反射地震学应串联起各个有关学科,并形成一个系统工程,发挥先导和主导作用。”杨院士在论坛上呼吁创建石油地震地质学——将反射地震、石油地质、层序地质、地球物理测井和岩石物理学等有机结合的新学科。

    他指出,石油地震地质学可分为勘探阶段和开发阶段。开发阶段油藏描述和油藏模拟的地震地质学是从三维地震数据体高信噪比的各种处理结果出发,以地震地层学、地震古地貌学为基础,发展地震储层描述学、地震储层数值描述学和地震油藏预测学等。创建这一学科,目的是加强和完善油气储层开发,提高油气采收率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