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之路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合作特别报道之一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
从1958年石油工业战略东移,成立松辽
石油勘探局,到1976年大庆原油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用了整整18年,
大庆油田丰碑矗立,至今保持年4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
从1993年迈出“走出去”第一步,再到2011年高质量、高水平建成“海外大庆”,权益产量突破5000万吨,又是一个18年,中国石油创造了海外业务的辉煌!
18年磨砺,18年奋进,中国石油走出一条“汗水”浇灌出“鲜花”之路;18年探索,18年成长,中国石油唱响一曲海外创业与“互利共赢”的时代壮歌!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顶层设计,走出战略制胜创业路
战略即谋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国内竞争国际化,市场资源配置全球化,企业间的“过招”,更多地表现为战略思维的比拼。
战略制胜,基业方能长青。回顾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从起步、崛起到快速持续发展,无不是正确战略指导和实施的结果。从石油工业的“战略东移”,到“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再到新世纪的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实施和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战略制胜思想不仅贯穿中国石油发展,而且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石油对外油气合作同样如此。
20世纪90年代,国际石油市场风起云涌,跨国石油巨头掀起新一轮油气资源争夺,在全球抢滩占位。而国内,经济的强劲发展,使曾经豪迈告别“洋油”时代的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的中国石油工业面临又一次重大挑战:中国石油,如何为快速发展的中国加油?
“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历史号召。
其实,为了“走出去”,中国和中国
石油人很早便开始“顶层设计”和战略准备。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也发展不起来。到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在几代中央领导的推动下,“走出去”战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得以积极实施。
由内向外,先“海洋”再“陆地”,先“引进来”再“走出去”。有人将对外油气合作概括为三大步: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向国外学习,引进装备技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全面展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实施国际化经营,中国石油重组改制和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事实上,中国石油人也早就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未雨绸缪。1991年,当时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就提出了把跨国经营作为三大战略之一;1993年,我国再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方针后,中国石油海外
勘探开发正式起步。
“走出去”10余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合作经历探索发展、基础发展、快速发展和规模发展四个阶段,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国际业务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形成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通道、
三大油气运营中心的战略布局,同时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业务也纷纷“走出去”,在海外创业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从“小舢板”到“大航母”,造船出海,走出灵活务实拓展路
数十年磨一剑。“引进来”初见成效,中国石油胸怀全局,放眼海外,在国家和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手执先锋大印,担当起走向海外的“先行官”。
然而,作为国际市场的后来者,与具有百年历史的国际石油巨头同台竞技,甚至虎口夺食,中国石油初出茅庐,贸然出击,难有胜算。
怎么办?成熟的人是沉稳的。成熟的企业冷静而不保守,积极而不盲动,开放而不封闭。
中国石油的决策者决定从“小”做起,投石问路,造船出海。
先造几个“小舢板”,锻炼队伍,积累经验。
1993年至1996年,中国石油先后在秘鲁、加拿大、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苏丹等国试水几个小型项目。小项目投资不多,风险不大,却是瞭望塔和敲门砖。 通过这些项目的运作,中国石油基本熟悉了国际环境和产品分成合同等国际惯例。其中,中国石油在秘鲁接管了开发已逾百年的塔拉拉油田。这个曾被外国石油公司放弃的老油田当时资源已近枯竭,原油年产量仅8万吨。但中国石油人凭两条腿踏遍百里山丘荒漠,用罗盘测量和刨石挖土寻找废弃井停产井2428口,成功恢复617口,同时找到新断块和油藏,打出多口千桶井,仅3年时间便把年产量提高到32万吨,被秘鲁媒体称为“20世纪秘鲁石油界的最大新闻”。
客观分析,没有国内对外合作的多年练兵,便没有开拓海外的快速启动;没有一个个小项目的累积,便没有开发大中型项目的实力;没有低风险项目的磨炼,便难以承受高风险项目的压力。
再造一支“国际船队”,组建合作项目的“国际联队”,优势互补,风险共担。
国际上大型投资项目通常是搞“联合舰队”分散风险。中国石油遵循国际惯例,却又不完全照搬西方油公司模式,而是总结推广不同规模、不同类型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运作经验,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海外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如苏丹项目合作,中国石油与资源国并不是简单的石油开发契约关系,而是实现与资源国经济的互动和双赢,为发展合作双方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服务。10多年间,中国石油人与苏丹人民携手创造了“苏丹速度”,建立起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此后,“苏丹样本”逐步走向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乍得和尼日尔等国家石油市场,有力地推动了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真诚友好合作,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得到实质性锻炼和提高,为拓展国际业务积累了强大势能。
后造一艘跨国“航母”,以投资带动国内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走出国门。
发挥整体优势是中国石油与西方大承包商抗衡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石油以海外投资铸造跨国“航母”,为国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和贸易业务走向国际市场提供契机。到2008年,中国石油按“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原则,组建起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和海外勘探开发等专业分公司,成立5个海外地区公司和5个钻探公司,各专业“兵团”独立作战能力增强,整体协调发展优势更加突出。
18年来,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项目由小到大,抗风险能力由弱到强,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石油市场,开拓出自己的生存空间,逐步走上自我积累和滚动发展之路,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石油工业实际的海外发展之路。
从“中国造”到“中国印”,集成配套,走出自主创新发展路
秘鲁问路、苏丹起步、全球拓展。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从跨国公司看不起顾不上的地区和油田起步,靠配套适用技术和艰苦创业的大庆精神发展。中国石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勘探开发研究院为主体整合科技资源,形成由8个分中心和8个国内油田科研机构合作的海外技术支持体系,把国内50多年形成的成熟配套技术在海外融合创新,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印”,支撑海外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在苏丹1/2/4合作区块,一家外国大公司16年勘探未迈过经济开发的门槛。中方科技人员跳出外国公司的理念和框框,广泛采集资料、研究分析、提出新的地质模式和成藏模式,获得重大突破。不到两年时间,一个千万吨级油田宣告投产。
在被另一家老牌跨国公司判定为没有希望的苏丹3/7区块,中国石油运用自有勘探理论,发现了储量达5亿吨的法鲁杰油田,成为当年国际石油勘探界的大新闻。
哈萨克斯坦盐下油田,储量上亿吨,20多年前就被发现,却因世界级开发难题,被几家西方石油公司先后放弃。中国石油接手后,采用石炭系先期裸眼
完井和高压油气层欠平衡钻井技术,成功实践酸化技术,3年即建成200多万吨的产能。哈国石油界为之轰动:“中国人救活了我们的油田!”
事实上,中国石油成熟适用的技术虽分散在国内各个油田,但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准,三次
采油技术和高含水稳产技术等甚至国际领先。以市场换技术,以技术拓市场,实现互利共赢,同样是中国石油对外合作的一条成功之路。
从最初秘鲁小而年逾百岁的塔拉拉油田
采收率的巨幅攀升,到苏丹迈卢特盆地发现法鲁杰世界级大油田,再到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发现希望油田,18年来,中国石油把国内数十年形成的成熟配套技术与海外实际相结合,通过集成创新,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海外先进适用十大油气勘探开发“利器”,并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累累硕果,彰显了中国石油的技术实力,是经济效益,更是社会效益;是活生生的广告,更是国际市场响亮的名片。中国石油给资源国带来了新油田,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合作前景。资源国越来越坚定的信任目光投了过来。走过初期阶段的一路坎坷,中国石油开始参与产权投资和产权交易竞争,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
实践证明,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选择技术作为突破口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从单一投资到全面合作,互利共赢,走向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走出去”过程中,随着物质成果的不断丰富和国际合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理念也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跨入新世纪后,由于前期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委内瑞拉三大项目的带动,中国石油海外业务领域扩大到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和管道建设运营一体化运作,为中亚、非洲和南美等油气合作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量的积累酝酿着质的飞跃。中国石油合作双赢和共同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坚定,行动也越来越坚决有力。
2003年,中国石油进入海外风险勘探和海上油气业务领域,坚持油气并举,发展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大步挺进海外,大力拓展全球油气资源领域。2005年,中国石油涉足海外公司与资产的兼并收购,先后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公司和ENCANA厄瓜多尔安第斯公司等,并建成我国陆上第一条长距离跨国能源战略通道——中哈
原油管道。其中,中国石油对PK的成功收购和整合,被业界视为国企海外并购的典型案例。
2009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世界同行或削减投资或收缩业务以抵御经济严冬时,中国石油审时度势,逆势突围,化危为机,开创了红红火火的对外油气合作新天地。
2009年4月,中国石油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宣布联合收购年产原油超过500万吨的曼格什套油气公司。2009年5月,成功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股份,不仅打开了公司进入海外成熟市场下游分销领域之门,而且为海外业务链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这一年中国石油还成功收购印尼Madura项目、加拿大油砂项目和日本大阪炼厂,成功中标伊拉克鲁迈拉和哈法亚等大项目。这一年被国际石油界称为“中国石油年”。新的海外油气合作,包括风险勘探、股份收购和联合并购,通过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获取境外原油贸易和工程服务等机会。
回头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一体化的体制涌动分离潮流,当时也有学者提出中国石油企业搞国际流行的“油公司”思路。但是,中国石油没有盲目跟风,最终保持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一体化体制。海外业务的规模化发展,正是得益于中国石油的这种体制。这种体制成为中国石油亮剑国际市场的重要法宝。耐人寻味的是,跨入新世纪,这种油公司和工程技术一体化又成为新的国际潮流与赞赏对象。
事实证明,所谓国际流行的未必就是最好的,关键是要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模式。正是靠着这种整体优势和比较优势,投资、服务和贸易并行,通过投资带动、项目滚动和整体协调发展,中国石油才能在一个个贫穷落后和毫无依托的非洲国家,建立起现代化的石油工业体系,才能一步一步走向高端,在中东和北美等市场与百年跨国公司谈经纬、论伯仲,成为越来越多国际油公司和国家油公司主动选择的合作伙伴,也才能有目前在全球形成上中下游三位一体的业务格局。
18年,中国石油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海外创业之路。81个项目、1.7万名中方管理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人员、8万余名本土化外籍员工,像粒粒珍珠闪耀在全球各地,横跨亚、非、拉和大洋洲四大洲29个国家。
18年,真诚培育国际友谊,心血浇铸“海外大庆”。经历“走出去”风雨砥砺,我们有的不仅是“中国勤劳”和“中国速度”,而且有“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中国石油也更加成熟和稳健,更加懂得责任和担当!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石油人创业海外可以更自信。中国石油海外业务理应更坚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自然更从容!
[
复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