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引领中国低碳发展
“实施绿色金融,发展低碳产业,在中国的当下显得尤为紧迫,它将完成单纯的行政手段和行政干预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并将从根本上促进经济转型并推动产业升级。”这是日前出席“2012年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的与会代表得出的一个重要共识。
所谓“绿色金融”,就是金融机构将环境评估纳入流程,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资金流向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集中,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不仅是理念和口号,更是一种技术手段和制度安排。
目前,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现状如何?为此,记者分别采访了部分与会代表和场外专家。
严控“两高一资”行业信贷
近年来,绿色金融的理念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开始得到实施与推广,央行、银监会等部门多次发文,要求严控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的信贷。
今年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明确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行业制定专门的授信指引,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政策。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国内25家规模较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已有13家发布了绿色信贷规范文件;2011年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速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低3.3个百分点。
在资本市场上,环保部门早在2008年就发文要求“双高”行业公司申请上市或再融资,必须通过环保核查。
多因素制约绿色金融实施
严格说来,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实施,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相关政策体系不完备,在具体实践中,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还存在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等突出问题。
因此,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志所说,国内大多数银行仍把低碳化经营视为制度和标准约束下被动的供给行为,甚至把低碳化等同于“履行社会责任”,认为实施绿色金融会给自身带来了成本、技术等方面的困难。
除了政策和技术方面的不足外,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也是影响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因素之一。行政干预难免使得信贷业务“泥沙俱下”,绿色金融的落实也就大打折扣。
近年来许多产业资本入股商业银行,对此,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管钟红认为,这一现象也值得关注。“一旦产业资本入股甚至控股商业银行,银行恐怕难以拒绝‘婆家’不合理的信贷需求。”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易中舸就指出,因为中小企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在资产、技术、营运模式和市场运作等各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普遍具有轻资产、缺乏抵押物等特点,这在目前的银行体系下难以获得银行信贷。
建议设立环保产业银行
绿色金融在技术含量上具备一定的门槛,要求所有银行达到同样的高度是不现实的。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只有专业性银行才能真正做到位、做出效果。因此,首先应成立专业性的节能环保产业银行,政府对此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提高杠杆效应。此类银行可以先做试点,再成建制地布局。
当前我国还应尽快出台对“绿色信贷”的扶持政策,制定“绿色信贷”目录指引、项目环保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放宽“绿色信贷”的规模控制,实施差别信贷政策,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同时,环保等部门还应加强与银行的信息交流,为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提供指引和技术支持。
在论坛上,香港慕尼黑再保险公司高级风险分析师简·纳皮欧科斯基还提出,今后中国可由保险公司对环保中小企进行资产估值和技术分析,然后承保可再生能源技术等的环保项目,提供信用保证,协助企业获得银行的融资。易中舸也认为,我国要进一步放开银行业的综合经营范围,创造性地通过贷款、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金融工具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不少发言者提出,除了银行的间接融资外,我国还应充分利用股权投资基金、债券和股市等直接融资手段,促进对绿色产业的融资支持。
本次论坛上,英国气候债券倡议联合创办人肖恩·凯德利就提出了“气候债券”这个新的融资概念,建议从债券市场筹集资金,专门为可再生能源等环保项目融资。
杨志表示,在推进绿色金融方面,除了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丰富融资渠道之外,尽快推出强制性减排和碳排放交易市场也尤为重要。她认为,碳排放交易本质上也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绿色金融项目相比,节能减排的效率更高,而且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 [
复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