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家能源科技“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已于2011年12月正式发布。这个200多名专家参与编制、历时两年半完成的规划,是我国历史上首部能源科技规划。《规划》确定了勘探与开采、加工与转化等4个重点技术领域,提出了重大技术研究、重大技术装备、重大示范工程和技术创新平台“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对我国能源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随着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大幅增长,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在传统能源特别是
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加大勘探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这一切都依赖能源科技水平的提高。
未来10年是我国能源体系转型和能源科技创新的最佳发展机遇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利用科技进步在有限的石油资源生产和越来越高的石油消费量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按照《规划》提出的“四位一体”框架指导炼油技术的创新?如何实现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行业专家和院士,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解读,敬请关注。
如何在有限的石油资源生产和越来越高的石油消费量之间找到平衡点?国家能源科技规划提出用无限科技潜力解决有限资源约束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解读之一
进入2012年,国际
油价继续快速攀升。WTI和
布伦特油价在年初以来多数时段处于100元/桶以上。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石油消费量的继续增长。据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口原油7061万吨,同比增长11.4%。
油价高位运行对于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6%的我国而言不是一个利好消息。如何在有限的石油资源生产和越来越高的石油消费量之间找到平衡点?专家指出,加强能源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清洁发展是必然选择。对此,去年底由科技部发布的《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提出,“十二五”我国能源科技的发展将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安全、高效、低碳”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按照“提效优先”的原则规划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用无限的科技潜力解决有限的资源环境约束,满足能源可持续发展和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
科技创新是动力之源
2011年,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3汽车排放标准,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已实施国4标准,北京市还将在2012年实行国5标准。
市场对石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油品质量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并呈高端化趋势。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原油质量的日益劣质化。
“在未来20年,原油质量总体上呈劣质化、重质化趋势。”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龙军介绍,在全球大约1.383万亿桶原油剩余探明资源中,重质原油(沥青)资源量与常规原油的比例已经达到5∶1。预计从2009到2030年,原油平均
API重度还将下降0.4个单位,平均硫含量将增加0.11个百分点。未来新增原油资源主要为高硫高酸重质原油。
一方面要求生产的石油产品越来越清洁化、轻质化,另一方面所加工的原油却变得越来越劣质化、重质化。如何缓解这对矛盾?
“必须以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高级顾问曹湘洪认为,我国的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虽然都已经居世界前列,但在能源供给和利用方式、技术创新和体制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对石油石化行业而言,就面临着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绿色低碳和技术创新五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规划》应运而生。“这是一部对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行系统规划的文件,克服了之前能源技术研发利益分散、缺乏统筹安排的缺陷,将对我国‘十二五’乃至‘十三五’能源科技装备的发展起到统领和提振的作用。”有专家说。
针对目前我国原油加工利用的问题,《规划》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研究方向,既包括对现有原油加工转化技术领域的开发如超重和超劣质原油加工关键技术,也包括对其他石油替代能源的利用如煤转化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专家认为,《规划》的推出有利于从技术层面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比例,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合理变革。
能源高效利用是当务之急
在国际
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石油需求不断攀升、常规石油资源过度开采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发出感叹:面对过度消耗的资源我们应该怎么办?有专家表示,“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是当务之急”。
专家认为,长久以来,石油加工的工艺路线决定了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
由于在低油价时期脱碳型炼厂投入低、加工成本低、投资回报高,中国早期炼油企业基本选择了脱碳型的加工路线。同加氢型炼厂相比,脱碳型炼厂的轻质油收率要低7%左右。现在进入高油价时代,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蜡油、渣油加氢处理或
加氢裂化工艺成为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发展,通过自主研发并结合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我国炼油工业已经掌握了现代化炼油厂全流程技术,并在炼油新产品开发应用方面稳步推进。
以中国石化为例,作为中国炼油技术研发的先导和主力,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石化在建设现代炼油技术上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催化裂化、加氢家族技术,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依靠自主技术建设千万吨级现代化炼油厂,炼油催化剂自给率和设备国产化率均在90%以上。
尽管如此,面对石油资源的形势以及发展趋势,我国石油工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国炼厂轻质油收率不到75%,而国外先进水平轻质油收率在80%以上,如果轻质油收率提高5个百分点,按每年我国加工原油4亿吨计,每年提高的轻油产量相当于找到一个2500万吨级以上的大油田。提高轻质油收率不仅能满足市场需要,而且还能节约宝贵的石油资源。”龙军说。
对此,《规划》首次提出建立“四位一体”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想,即重大技术研究、重大技术装备、重大示范工程及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并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石油炼制技术研发平台,为我国炼油工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低成本清洁汽柴油质量升级、节能减排、节水环保提供技术支持。
“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建立‘四位一体’、建设石油炼制技术研发平台,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也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我们能获得的每一滴石油。”龙军认为,《规划》提到的关键技术研发,能够使我国炼油技术平台更加稳固,从而更好地满足国家对能源的迫切需求。
能源清洁化利用是发展之本
我国的能源形势总体特点是富煤少油。尽管我国已经开始进口
煤炭,但比之石油而言,煤炭资源仍然是相对丰富的。但由于传统的煤炭利用大多集中在煤电领域和煤焦化等传统煤化工领域,不仅资源浪费严重,还引发了环境污染等问题。“环保压力迫使各国开发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煤炭清洁利用、高效转化利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总经理刘家明说。
刘家明认为,《规划》第一次将煤炭加工与转化提高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煤炭转化利用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未来5年煤炭工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将是煤炭的加工与转化。“煤炭的性质决定了其高能耗和高水耗,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煤化工就一定是高污染的。实际上,开发新型煤化工技术本身就包括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
这也是《规划》重点关注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的原因。《规划》提出,到2015年,要建立国际一流的能源与环境科技创新技术平台,掌握煤炭清洁转化的核心技术,推进新型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现代煤炭转化利用工业的先行者。《规划》进一步加大了煤炭转化的科技投入,将会更好地推动煤炭转化的科技进步和国产化进程。”专家对煤炭清洁化利用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清洁油品技术方面,规划也确立了“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要求开发车用燃料质量升级技术,“十二五”期间应全面实施清洁汽柴油的国4标准、争取满足国5排放要求。“油品清洁化是保护环境、实现绿色低碳的必要手段。”专家表示。
为控制汽车污染,多年来,国家采取了积极严格的环保政策。“从2000年核准的国1标准到2010核准的国4标准,我国汽车排放标准10年跨4步”。有专家指出,通过不断严格排放标准,汽车行业的污染控制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并在污染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排放标准的严格,带来的是油品质量的快速升级。《规划》对此也确立了清洁汽柴油成套生产技术研究方向——催化裂化原料加氢处理技术等,专家认为,技术的进步将对控制污染、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石化已经成功开发了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催化裂化技术(MIP)、催化汽油吸附脱硫技术(S-Zorb)以及催化汽油选择性脱硫技术(RSDS-Ⅱ)等生产清洁燃料技术,并为下一阶段生产国4、国5标准清洁汽柴油做好了技术准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东认为,加氢是汽柴油质量升级的重要措施,而降低制氢成本、扩大制氢原料范围,是炼制含硫劣质原油和油品质量全面升级的关键环节。“下一步,还需要炼油工业、环保部门和汽车工业通过协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相关工作。”李大东说。
[
复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