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发电复苏不易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2-07-05  来源:科学网  关注度:0]
摘要: 据报道,四川省即将核准一批新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加上前期已经核准开工的,四川生物质发电厂将超过10个,总容量30万千瓦。 此前,四川生物质发电沉寂已久。虽然从2005年始就有项目陆续落户都江堰等地,但没有一个建成投产,一些生物质...

    据报道,四川省即将核准一批新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加上前期已经核准开工的,四川生物质发电厂将超过10个,总容量30万千瓦。

    此前,四川生物质发电沉寂已久。虽然从2005年始就有项目陆续落户都江堰等地,但没有一个建成投产,一些生物质发电企业也早已人去楼空。

    四川大学教授陈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按照四川省“十二五”能源规划,到2015年秸秆发电厂总装机容量为82万千瓦,“目前看来,还有很大空间”。

    另有消息称,《生物质能源“十二五”规划》将于年底出台,发展目标是生物质发电装机2015年达到1300万千瓦,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

    在沉寂多年之后,生物质发电为何突然复苏?这是否意味着其将迎来“井喷”时代?

    电价政策助推复苏

    据了解,四川省发改委此次核准的生物质发电厂都是以秸秆作为燃料直燃发电,满负荷运转的话,每个项目每年至少能够消耗20万吨秸秆,预计明年首批机组将投产发电。

    对于四川沉寂已久的生物质发电项目,陈放指出,由于资金、政策、大环境等因素不理想,前期项目基本停滞,而此次复苏主要有两大因素。

    首先,生物质发电目前成本依然很高,达到0.6元/千瓦时左右,在技术不“给力”时,很多企业难以赢利。而2010年国家发改委将全国农林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统一调整为0.75元/千瓦时,让生物质发电企业看到了希望。

    其次,生物质发电很大一部分成本来源于原料。虽然四川省秸秆资源丰富,但过去原料的收集、运输、储藏、转化等各环节成本较高。而现在,在政府补贴支持之下,企业的原料成本得以控制,原料收集供给体系有所进步。

    此外,节能减排压力也倒逼了生物质发电复苏。

    对于生物质发电2015年装机1300万千瓦的目标,一直积极为发展生物质能源奔走的两院院士石元春曾感慨地表示“出乎我意料之外”。

    在规划之外,更为关键的是,相关扶持政策正日益“货币化”,除了电价政策之外,多项财税政策也有望陆续落地。在日前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公布的今年第一批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中,有45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共计75万千瓦。

    在各种政策支持之下,业界曾乐观估计,生物质发电将迈入“井喷”期。但陈放却一针见血地指出:“生物质发电问题还很多,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利益平衡。”

    利益分配成关键

    最近一段时间,因原料供应问题,安徽、河南等地的部分秸秆发电电厂一度停产。

    实际上,原料收集一直都是生物质发电的最大障碍。

    “原料肯定是够的,但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收集的成本。”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秦世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从年产秸秆数量看,四川省与秸秆发电最为领先的江苏接近,达到4000万吨左右。但从综合利用成果来看,江苏明显占优,目前,江苏省已批准28家秸秆发电厂,投产8家。这些秸秆发电厂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地执行的电价较高,电厂有赢利空间,在收集方面也积攒了一定经验,运行比较顺畅。

    而在成都平原的一些地区,秸秆回收耗时费力、价钱便宜,最终都被一把火烧掉。这就造成了四川当地很多秸秆发电厂“建厂之前觉得原料很多,建成之后却收不到原料”的困境。

    陈放指出,生物质原料的特点是分散性,其收集取决于农民的积极性。“简单地说就是价格杠杆能否调动农民积极性,既保证电厂的利润,还要保证电价的合理性。”

    “电价不可能无限上涨,如果生物质发电的竞争性远远不如火电,消费者肯定还是愿意选择低价的电。因此,原料商、电厂和消费者这三者的利益要协调好。”陈放说。

    此外,虽然生物质发电技术已较为成熟,但陈放认为,仍有提升的空间,比如提高转化率等。同时,原料收集、储运、加工、物流环节也都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空间。

    国际机构调查显示,2011年是全球生物质能源最“冷”的一年。

    对此,陈放认为,虽然生物质能源相对于风能、太阳能来说发展缓慢,但仍在增长,全球生物质能源行业正处于向上增长的转折点。

    不过,也有人持反对意见。秦世平就认为,我国的生物质能源可能还需要“向下拐”。

    不同的声音

    几年前,生物质能也曾“热”过。

    以生物质发电的龙头企业国能生物为例,从2006年底到2008年的两年间火速上马了19个项目,但随后骤然减少,至今也不过25个。

    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状况更糟,在吃到“冒进”苦果后效益普遍不好。

    秦世平指出:“企业现在越来越冷静和理性,一批激进的企业放慢了脚步,反倒是地方政府积极性很高,但项目上了之后问题很多。”

    据了解,众多的利用方式中,以生物质直燃发电的技术门槛最低,也是目前生物质替代煤最成熟的方式,各地都在推动其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十一五”期间,我国已建设了200万千瓦农林剩余物直燃发电厂,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电。

    但在2010年,国家能源局曾表现出反思的态度,发布文件希望能重新规划生物质直燃发电,不过随后并无下文。

    秦世平指出,发电产业讲究规模效益,适合大规模生产,但生物质原料的生产都是以农户为单位,高度分散;其次,发电连续性强,而秸秆的季节性强。“生物质发电真正的难题就是协调这两个矛盾。”

    常有人问:“什么样的生物质发电方式是最好的?”秦世平总是回答:“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办法就是根据原料供应情况决定项目规模和发电方式。例如,我国新疆、东北等地的农场式农业适合上马一些大容量项目,但总体而言,中国生物质直燃发电比较适合北方干燥地区。

    “我一直不主张大规模的单个生物质发电项目,生物质发电要掌握因地制宜的方针。”秦世平说,“看哪个热就上,肯定是要交学费的。”
[复制 收藏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