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希腊大选的前三天,即在全世界都将目光聚焦在
欧债危机之上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低调地召开了一次对国际市场非常重要的会议。在6月14日的这次会议中,伊朗处境岌岌可危,被欧美大力制裁的伊朗国内经济濒临崩溃,如果
油价继续回落必将成为压垮其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据媒体报道,
国际油价从4月份回落至今,跌幅已逾20%,回到近两年来的最低水平,如果考虑到货币因素,油价跌幅还远不止这个水平。
因此在会议上,伊朗明确要求OPEC限制产量,并且得到了几乎中东以外所有OPEC国家和伊拉克的支持。从道理上说,OPEC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全部来自于石油出口,在油价下跌的行情中限制产能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然而,沙特却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欧美一方,逆市提出提高产能上限。不言而喻,沙特的提议显然是针对伊朗的,此前沙特石油部长曾在多个场合透露,将不会理会OPEC会议结果,持续增产。
对于沙特的态度,伊朗非常反感,伊朗前石油部长加塞米说,“政治斗争的阴影已经笼罩了OPEC。”伊朗此前也多次警告沙特不要把石油作为打击德黑兰的武器,要求沙特停止向对
伊朗石油进口实施制裁的国家增加原油供应。不过沙特予以否认,并表示有权向任何国家出口石油。
美国阴影
有媒体评论称,OPEC从建立初期至今近50年的时间里,从前20年的呼风唤雨到目前的名存实亡,可以说基本是沿着美国所希望的道路在行进。OPEC虽然拥有11个成员国,但主要成员国集中于海湾地区,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沙特和伊朗。作为海湾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同时又坐拥全球30%的
原油储备,如果他们能协力发挥在OPEC以及中东事务中的领导作用,则无论在中东还是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然而这种局面,显然不是在全球能源市场和中东局势中起主导作用的美国所希望见到的。
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大选、中国经济放缓的综合背景之下,美国强行推进对伊朗制裁,背后最大的支持来自于沙特提高供给的保证。
美伊结怨颇深
事实上,在OPEC成立初期,作为冷战中美国对抗苏联的棋子,伊朗曾与美国有过一段“蜜月期”,由于便于向苏联渗透的地理位置,伊朗也是美国上世纪60~70年代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战略盟友。
但上世纪70年代末,中东和亚洲间的平衡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中美建交与阿富汗投诚美国,伊朗的战略意义开始逐步下降;同时,对于一手扶植起来的伊朗在中东地区越来越显示出霸主特征,美国也开始感到不安。进入7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缩减对伊朗的支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伊朗国民收入骤降,民众不满情绪陡增,并最终引发了伊斯兰革命,自此,伊朗坚定地走到了美国的对立面。伊朗的叛逆被媒体称为“失去的伊朗”,是20世纪美国外交史上的最重大失败案例。
随后,隐含有美国因素的“两伊战争”耗尽了伊朗的元气,战争期间,美国向开战双方都提供支持,结果两败俱伤,伊朗在此后近20年的时间内都未能恢复到战前的经济水平与影响力,而伊拉克更是断送了地区话语权。
自2000年起,伊朗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开始逐步修好,阿盟亦有意收纳伊朗作为特殊成员国,以观察员身份出席阿盟会议。中东局势的演变显然又不是美国所希望看到的。
OPEC“名存实亡”
OPEC会议上的美伊针锋相对,与沙特对美国的“言听计从”,不但反映出OPEC内部矛盾重重,也暴露出美国对中东问题的巨大影响力和OPEC日渐式微。
然而OPEC在国际市场上曾经的影响力甚至高于今天的欧盟:1973的石油危机中,OPEC减产的决议直接引发了全球经济在上世纪70年代的全面衰退;1991年海湾战争后,OPEC提高产能避免了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但是从2000年起,OPEC的影响力日渐下降,一方面是俄罗斯、加拿大和巴西等国产油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OPEC多数成员国后续投资不足,产能扩张缓慢。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基于美国的中东战略,OPEC内部难以形成统一决议,无法实现其“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石油政策”的初衷。
一直以来,拥有充足的剩余产能意味着可以有效地平衡原油市场供需。但中金公司6月1日发布报告称,近期OPEC的剩余产能并不像市场认为的那么多,有效剩余产能偏紧,低于市场的普遍预期。
中金公司预测,OPEC有效剩余产能约为2.67百万桶/天,低于市场预期的4.5~5.5百万桶/天。中金认为在2008年油价大涨时,OPEC有效剩余产能接近枯竭,而后虽然有项目上线,但2008年下半年的油价大跌使OPEC国家的产能建设放缓。2010年以来的石油需求快速飙升和最近利比亚供给的短缺,使得近期有效剩余产能偏紧。
目前真正还有有效剩余产能的国家主要是沙特。此外,卡塔尔、安哥拉以及伊拉克也有望在短期内提供额外产能。
另有报告指出,OPEC剩余产能的绝大部分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和卡塔尔4国,沙特阿拉伯的剩余产能占
欧佩克总剩余产能的60%以上,2006年达到90%以上,地位举足轻重;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尼日利亚、伊拉克和委内瑞拉5个贫穷的成员国基本按产能生产;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油价下跌至40美元以下,在减产提价计划中减产的主要是沙特阿拉伯等几个富裕的并且储量大的成员国。
[
复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