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企业过去10年间在非洲大举投资,同安哥拉、刚果和南苏丹等产油国发展关系。
如今,中国正在悄悄地发展强大的“北京-巴格达”石油轴心。
国际能源署(
IEA)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称其为“B&B”(北京-巴格达的英文首字母——译者注)联系,并表示这种联系涉及原油进口和直接投资两个方面。实际上,中国正在伊拉克复制其在多个非洲国家的做法。
“B&B”石油联系不仅对石油市场十分关键,而且它还可能迫使中国从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大对伊拉克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介入。
中国国有石油企业在伊拉克重建石油工业方面极为活跃。在伊拉克政府于2008年至2010年期间为开发鲁迈拉(Rumaila)和哈法亚(Halfaya)等超巨型油田而向国际石油企业发放的数份合同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
中石油(PetroChina)和
中海油(Cnooc)不是合作伙伴就是作业方。
根据IEA本周发布的最新深度研究报告,总体来看,中国石油企业所参与项目的日产量到2020年将达到200万桶,到2035年将达到近300万桶。这家能源监督机构估计,随着伊拉克在今后20年间提高石油产量,中国将有越来越大比重的石油来自伊拉克。总部位于巴黎的IEA估计,到2035年,伊拉克的石油日产量将超过800万桶,其中四分之一(即200万桶)将出口中国。
IEA表示:“伊拉克作为世界市场新增石油供应主要来源的地位意味着,它将自然而然地被高增长市场所吸引,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全球石油消费的增长将集中于这些市场。”
向中国炼油商出口伊拉克原油,不得不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这是阿曼和伊朗之间的一条狭窄航道。
预期将出现的中国大举增加从伊拉克进口石油,将标志着现有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对中国而言,目前伊拉克是相对较小的供应方,在去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中占5%,相当于大约27.5万桶/日。
相比之下,非洲国家目前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去年安哥拉成为第二大供应方,供应量达到62万桶/日。此外,中国还向苏丹购买约26万桶/日,向刚果购买13万桶/日。
对中国来说,大举增加从伊拉克进口石油是带有风险的,这是因为,安全问题、法律障碍和基础设施匮乏可能延迟伊拉克实现增产的进度,迫使中国寻找替代供应方。中国在今年已遭遇此类问题,由于苏丹和南苏丹之间爆发冲突,来自这两个国家的石油供应突然中断。
[
复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