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折戟中燃并购战的启示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2-10-19  来源:全球石油化工网  关注度:0]
摘要:   10月15日晚,中石化、新奥先后发出公告宣布放弃收购中燃,这也意味着这场旷日持久的收购战以失败告终。有数据显示,国内企业并购成功率为50% 左右,跨国并购成功率为30%左右,而此次中燃并购案从SK、阿曼石油等外资参...


 

  10月15日晚,中石化、新奥先后发出公告宣布放弃收购中燃,这也意味着这场旷日持久的收购战以失败告终。有数据显示,国内企业并购成功率为50% 左右,跨国并购成功率为30%左右,而此次中燃并购案从SK、阿曼石油等外资参与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一场跨国并购,仅从概率角度来说,新奥并购中燃失败应该不算太大的意外。

 

  通常来说,并购是企业“外延式”增长的最便捷有效的手段,通过企业并购带来的规模扩大、空间拓展,能够迅速扩大公司的市场份额并适应外部需求的急速扩张,是企业做“大”的重要途径。

 

  但是,企业并购受到政策、资金、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并购本身和后期整合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重视“外延式”发展的同时,必须谨慎对待并购风险。

 

  此次的中燃收购战便是如此,新奥中石化财团试图借助此次并购实现各自既定战略,但由于商务部的交易审查迟迟未获通过,新奥中石化财团五次延期,时至15日审查仍未通过,新奥中石化财团只得放弃收购。

 

  实际上,由于中燃股权极其分散,股东管理层非常复杂,此次并购从开始便并不被业界看好。去年12月,新奥刚刚宣布收购公告之时,其股价就连跌三天。后来有相关人士曾表态“中国燃气是盘乱棋,不了解情况的人来下很难的”,且与新奥在企业文化方面差别很大,后期整合存在较大难题;另外,新奥为此次收购要支付90亿港元,恐影响新奥的现金流,加大资金链的压力。

 

  此次三方并购结果发布的第二天,新奥股价反而回升3%,市场分析人士也表示目前新奥自己的燃气项目发展得也不错,一旦收购中燃,则可能对它的资金链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反而不利于其发展。这些回应均显示了资本市场对于此次收购失败的态度。由此看来,新奥放弃收购对自身造成的伤害小于预期。

 

  对于中石化来讲,最终选择与新奥一同放弃了此次收购。虽然其通过同中国燃气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其进行了业务绑定,但中石化此次通过“外延式”扩张迅速扩大天然气分销领域影响力的目的终究未能达成。

 

  并购作为企业“外延式”扩张最常用的手段,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是仍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达成目标,且是一个谨慎而持续的过程。

 

  相对于企业的“外延式”扩张,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更直接来自于企业内部,也就是“内涵式”增长,以企业内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动力和资源。

 

  就此次中燃收购战的结果而言,接近新奥的人士表示:新奥本身其实早已做了战略转型的布局,新奥的城市燃气业务仅靠内生式发展也行,集团未来的业务重点将是做有技术突破的智能能源。新奥目前对自己的定位是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其管理层也多次表示民营企业只有走“轻资产、重智力”的道路,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以来,经济形势持续走低,我国企业普遍面临利润下滑的问题,企业思维也正从盲目追求短期扩张,向侧重“内涵式”发展的方向调整。据统计,2012中国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资金511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5%。从研发的专利产出看,2012中国企业500强共拥有专利25.8万项,比上年增加了17.03%。

 

  同时,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经历证明,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只有占领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点跨越,才能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

 

  “内涵式”发展构成了企业做强的源动力,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投资、并购等“外延式”扩张并消化,才能使企业可持续地发展,并将企业做强做大。在众多燃气企业均在寻求“外延式”扩张的今天,此次的并购案不会是孤立的,可能仅仅是个开始,将来真正比拼的正是企业“内涵式”发展的能力。



[复制 收藏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