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监会网站日前公布,我国首例风电和火电替代交易不久前在东北完成。对风电与火电互补表示赞同的业内人士认为,风电上网面临诸多困难,风电消纳问题日益尖锐,因此“风火互补”是当前较为可行的方法。但持质疑态度的专家则表示,这一方法有违可再生能源法,更会造成风火发电权之争。长期来看,根本解决风电消纳问题还要另谋出路,尤其应坚持“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先”的原则。
--风火替代交易暂时解决问题
在电监会东北电监局和东北电网公司组织下,中电投集团通辽发电厂和花灯风电场不久前开展了我国首次风电和火电替代交易,交易电力1万千瓦,累计交易电量3万千瓦时,减少弃风电量3万千瓦时。
这里所说的风火替代交易,是指根据东北电监局和内蒙古经信委发布的《蒙东地区风火替代交易暂行办法》规定,当蒙东地区电网由于调峰或网架约束等原因无法全部接纳风电上网电量,需采取限制风电出力措施时,参与交易的火电企业降低出力,为与其交易的风电企业提供发电空间,减少限制风电出力,由风电企业替代火电发电,风电企业按照协议约定给予火电企业经济补偿。
分析人士指出,风火替代交易有助于暂时解决风电消纳问题,同时推动节能减排。东北电监局对这一方案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这一方案有助于解决风电并网的问题,是一个进步。
实际上,“风火互补”的思路在今年年初已经形成。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份,京津唐地区已着手实践风火互补机制,推出风电场并网考核管理专项制度—— 《华北区域风电场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尽管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位,但风电并网消纳问题依然是瓶颈,其中调峰和网架仍存在技术障碍。在这种背景下,风火互补似乎是个较好的解决办法。
--发电权将成为风火争夺焦点
不过这一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被“扭曲”。比起实力雄厚的火电,风电明显处于弱势。在当前的体制下,一旦发电权可以交易,风电企业的购买力肯定比不上火电,最后的结果可能不是“互补”,而是风电的发电权被买空,同时导致监管部门“骑虎难下”。
记者采访到的多位专家都对风火互补是否符合可再生能源法提出质疑。全球风能理事会中国项目主任乔黎明认为,风火互补令人“震惊”。她指出,一是可再生能源法已明确提出“全额收购”的要求,风电没有任何义务为接入电网给火电补贴;二是如果在风电花钱买路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风电入网,就说明风电入网的技术问题不是障碍。“既然技术不再是障碍,那只能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乔黎明还指出,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确实需要电网作出相应更改和投入,不过电网公司作为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有能力也应当负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然而,也有媒体人士对记者表示,一方面风电自身具有间歇性、随机性、输出功率不确定、预测难度高等特点,风电消纳作为世界性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三北”风电装机发展速度较快,解决大规模入网问题比其他地方都更为迫切。另一方面,国内立法滞后,缺少可操作的规定。记者了解到,前几年,我国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出台了系列政策法规,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等,但一直没有出台类似上网电价法的市场推广法案(欧洲国家出台该法案,极大促进国内光伏市场发展),市场推进力度较慢。其次,目前的法律法规对项目审批、转向资金安排、价格机制等统一的协调机制没有明确规定。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对媒体表示,风电火电替代交易严格讲不符合风电优先上网的规定,但是现在涉及到火电利益只能这样尝试。
--新能源发展需要多方共同支持
据了解,采取风火互补方法的目前仅限于北方。而在南方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风电上网却已另有出路。有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已实现风力发电全额本地消纳。江苏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胡玉海介绍,江苏省电力公司采取系列举措,构建新能源开发利用平台,有效解决了风电上网各种难题。“我们已建成的风电项目生产运行平稳,所发电力均在江苏电网本地消纳,从未发生因电网原因导致的风电受限弃风现象,实现了风力发电的全额收购。”他说,2011年江苏风电年发电量达到27.4亿千瓦时。
据了解,在南方地区,由于推广实行了《节能发电调度办法》,弃风现象较少。《节能发电调度办法》是国务院在2007年颁布的。《办法》规定了非化石能源发电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必须优先,火电厂要发电得排队,等风电、水电、太阳能都发完了,电力缺口再由火电弥补。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表示,《办法》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5个省区都已经全面铺开,反响和效果都非常好,这几个省区近年都能做到基本不弃风、不弃水。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凡华指出,随着山东风电并网容量不断增大,未来必然面临“弃风”问题,因此,需要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及燃气轮机等调峰电源建设。
在施鹏飞看来,当务之急是出台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如果配额制出台,就能量化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收购义务,火电、风电的利益会通盘考虑,发电调度将是强制性的,全额保障性收购更容易实现。”施鹏飞分析称。目前,新能源在全球以不可阻挡之势发展,我国也早已提出到2020年要把碳强度削减 40%-45%的目标。为此,更应从长远利益出发,从体制改革、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等角度加快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