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产煤的地区,几乎“有煤必化”,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项目或在赶工期,或在跑路条,或在忙签约。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两年前的光伏行业。业内人士保守地说光伏行业坐了一趟过山车,其实说蹦极也不夸张。而现在,煤化工正勇敢地走向蹦极跳台。
贵州省黔西南州某县,总人口不过30万,其中85%以上为农业人口,仅有的2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21户煤矿。这是一个典型的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薄弱的小县。
当县领导踌躇满志地介绍,该县正在洽谈建设一个总投资达50亿元的煤制气项目时,笔者递给他一份刚刚整理出来的煤化工在建和拟建项目清单。县领导有点扫兴,但看得出那长久饥渴状态下的激情,并没有因这一瓢冷水而消退。
煤炭不仅仅是钢铁、电力等行业的主要能源,煤炭的大进大出,甚至支撑了局部铁路和公路运输市场。在石油化工、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三条基本化工产品链中,煤化工也是主力军。
传统煤化工(合成氨、甲醇、焦炭和电石等)一直戴着“两高一资”的帽子,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当新型煤化工示范项目获准建设,不少煤炭产区仿佛看见了产业升级的希望之路,众多企业也企图抢占先机。企业和地方一拍即合,相关项目便如狂风暴雨滚滚而来。
据有关行业组织统计,2011年各地在建和拟建的煤制烯烃项目总产能达到2800万吨、煤制油4000万吨、煤制气1500亿立方米、煤制乙二醇 500万吨。这气势,大有当年光伏行业两年发展出400家企业的味道,可别忘了当年多晶硅的价格从每公斤500美元跌到50美元的事。
作为化工原料,煤炭在某些方面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存在先天不足。当煤炭向油气方向转化的新型煤化工技术出现,油价上涨自会带动形成新型煤化工投资热潮。由于一个新型煤化工项目动辄投资数十亿上百亿,还有的近千亿,对地方工业投资增长有非常强大的拉动作用,所以,很多地方和企业都不惜血本投入前期工作,也有了本文开头所说的故事。
出于不言自明的原因,一些“专家”也为新型煤化工的疯狂推波助澜。这些项目论证过程中,专家们都强调我国“多煤、贫油、少气”,应该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并指出项目具有经济可行性。事实果真如此吗?
说到“多煤”,其实相对用能结构而言,我国煤炭储量并非富足。按照2200亿吨可采储量计算,我国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按照年32亿吨消费量(2010年数据)并考虑增幅,我国煤炭可采不足70年。而且我国以煤炭为主的用能结构短期难以改变,煤炭必将出现短缺。事实上,从 2009年开始我国已经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所谓经济可行性,也是自欺欺人。在调研新疆一个煤制气在建项目时,业主表示,之所以敢于如此大手笔投入,主要是因为地方以极其优惠的价格为企业配置了煤资源。该项目在经济性分析时,按照不足200元的价格计算吨煤成本,而近几年在煤炭市场低迷的时期,各煤种吨煤综合平均售价也在550元以上。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十分清醒和冷静,但由于企业和地方的热情,煤化工可能存在比光伏产业更大的潜在风险。在众多项目中,只有极少数获得了国家批准,大部分属于地方违规审批和未批先建,如果不能获得批文,项目难以拿到融资,将会形成一大批半拉子工程。而且,新型煤化工是高耗水项目,项目用水问题也可能拖垮某些项目。此外,很多项目寄希望油、气产品进入中石油、中石化的油气管线,但从目前的生产成本看,双方很难就进网价格达成一致。
要刹车,现在或许还来得及。等到蹦极跳台垮塌的那一刻,能拖住光伏产业的那根绳索,可能拉不回煤化工这个大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