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变局告诉了我们什么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2-12-13  来源:文汇报  关注度:0]
摘要:   某些核心技术虽经精心挑选,但挑选的主要依据可能还是根据国外信息,一般并没有经过中国科技界和企业自己的试错过程,所以常常是踏进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在走的技术路线,进入别人先行一步的竞争,所以我们缺乏核心技术几乎就无法避免。因此,对这样...

  某些“核心技术”虽经精心挑选,但挑选的主要依据可能还是根据国外信息,一般并没有经过中国科技界和企业自己的“试错”过程,所以常常是踏进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在走的技术路线,进入别人先行一步的竞争,所以我们“缺乏核心技术”几乎就无法避免。因此,对这样一种一些人习以为常的应对措施,确实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候了。

 

  近日,国际能源机构(IEA)公布了其2012年度报告“世界能源展望”,马上引起各国媒体的关注,因为报告估计,到2020年美国可能超越沙特,成为世界第一产油(气)大国。

 

  这既是新闻又不是新闻。说不是新闻,是因为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页岩气的进展已引起各方瞩目。这项突破不仅造就其能源自给率大大提高,降低制造业能源成本,使得再工业化成为可能;而且改善了油气结构,更多地使用天然气可减少碳排放,使这个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在“道德制高点”上自以为有了更多指责中国和印度的话语权;而减少对中东石油依赖的结果,更可能对全球战略格局带来重大变化。说它是新闻,是因为并没有很多人曾经预料这个传统能源领域的创新,短期内居然会实现那样可观的效果。

 

  “多头布点”≠“押宝”

 

  能源问题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最大的挑战之一,也将是充满创新和技术突破机遇的希望之地,这点在世人看来几乎没有异议。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创新救市”中就对能源领域的突破有着很大的期待。我在当年发表的文章中,就观察到美国可能期待在包括绿色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全球气候变暖应对方案和建筑节能等在内的“综合能源”方面实现突破以挽救经济。现在来看,美国较快摆脱经济低迷的机会可能就在广义的能源领域大方向应该不错,最近对其占据世界能源“老大”前景的判断或许就证明了这点。

 

  难道美国政府比较高明?当然不是。虽然早在2007年,时任总统小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就已经提到“美国正处在技术突破的边缘,可以让美国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但是他根本没有提到页岩气,当时他关注的是生物质能源,具体谈到了将木材碎片、杂草和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燃料可能带来的机会。《华尔街日报》2012年11月12日发表评论,就讽刺官员和投资者在能源创新上的误判,评论写道:“历史学家未来某天会很惊讶当年政治家和金融资本忙着投资绿色能源时,正在发生革命的恰恰是在化石燃料领域。”

 

  不过误判的决非仅是美国总统。除了生物质能源,有关各界对解决能源问题更大的期望显然是注入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可这些到目前为止也难说有突破性的进展。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初,IBM协同“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就抛出智能电网等挽救美国经济的方略,据称每年在电能传输上的消耗就要达到40-70%,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加以精准地调度和利用将可能节省可观的电能,不久智能电网概念也在中国热起来,但是目前似乎尚未达到原先预想的效果;而当年因“体量大”产值高也被看好的建筑节能,至今也没有真正形成气候。

 

  换言之,先前包括众多专家在内的大多数人设想的能源问题突破点,基本上在数年内并没有兑现。现在真正冒出来的,却是“传统”的化石燃料提取技术上的突破。当然,先前那些探索无疑都是必要的,无所谓谁对谁错,今天不成功的,或许明天就出现重大创新,对于未知重大技术的突破,“多头布点”可能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只是要想“押宝”在某些特定领域,风险恐怕与赌博差不多。

 

  问题是如何掌握一个度

 

  今天又有人认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发生。我觉得无论是不是需要给它贴上“革命”的标签,其背后那些重大异动是确实存在、值得重视的,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如制造业正在发生的变化,可能对中国带来重要影响,更需要我们密切观察。现在有不少人在热心选择“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特别是3D打印和智能机器人等很快成为焦点,估计不久一些地方就会推出“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甚至为具体技术领域制订特殊政策,然而这些做法可能需要我们三思。

 

  这些年来,专家建议、政府拍板,划定一些需要推进的具体产业,给予特殊政策甚至各种补贴,几乎已成常态。在许多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做法,为数众多的研究报告中也都列举了各国政府如何通过类似措施来推进产业发展的。然而,这样的做法一直是有争议的。美国政府抵税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活动,但未见到支持补贴特定产业领域,学术界占压倒优势的观点也不赞成这样;即使在普遍主张政府发挥更大作用的欧洲,政府类似的支持至少在理论上也限于“竞争前(Pre- competition)”。其实政府主导或资助一些前瞻研究,提供一些产业发展的情景规划,必要时适度推一把并无不妥,有时甚至是必要的,例如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定50多项科技和产业重点建设工程。问题是如何掌握一个度。事实表明,在我国今天的具体情况下,相关政府部门如果过度强力推进一些细分产业(同时必然也限制另外一些),甚至具体到聚焦到某些具体的核心技术,很可能事倍功半。最近美国能源新动向就是一个案例,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更多的应是构造环境,制订新规则

 

  最近能源创新出现的“意外局面”可能表明,人们或许可以比较准确地观察到大趋势,政府也应当引导鼓励顺势而为,把握机遇,但是这一切更多的应是构造环境,制订新规则,而对哪些具体技术和产业细分领域的选择,则不要太早下定论,甚至也不应由政府走到前台来唱主角。我国政府早已经明确创新主体是企业,让它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核心能力,选择一定的方向,自己承担风险同时享受创新成功的丰硕回报;当然会有企业最后被证明选错了方向而付出代价;但是肯定不会所有企业因为跟着不正确的“预见”指挥棒而出现全军覆没的后果。有人或许怀疑那样是不是会出现一拥而上、各地产业发展雷同重复建设?事实恰好相反,造成这些现象正是过早圈定某些技术和产业领域的不当政策,最近太阳能企业的大起大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些政府部门过度呵护的结果。

 

  除能源以外,实际上在许多领域都有过类似的教训,而且那样的做法还会带来另一后果。由于那些“核心技术”虽经精心挑选,但挑选的主要依据可能还是根据国外信息,一般并没有经过中国科技界和企业自己的“试错”过程,所以常常是踏进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在走的技术路线,进入别人先行一步的竞争,所以我们 “缺乏核心技术”几乎就无法避免。因此,对这样一种一些人习以为常的应对措施,确实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候了。



[复制 收藏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