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并强调2015年“能源综合效率提高到38%”。在我国能源约束凸显、世界能源竞争加剧的今天,千方百计将该部署落到实处,紧绷能源消费“双控”这根弦,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这些年,与中国经济“一路高歌”不同,我们的能源消费状况让人越来越“揪心”,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一方面,家底薄,“断炊”征兆渐显。目前,我国常规化石能源超强度开采现象严重,不少传统煤炭富集区都步入资源枯竭阶段;油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石油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亿吨左右,常规天然气新增产量仅能满足新增需求的30%左右。另一方面,消费强度大,需求直线上升,“寅吃卯粮”。据估算,2012年我国石油年消费量已达到5 亿吨,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26%上升至56%左右;煤炭消费量达35亿吨,几乎相当于其他所有国家煤炭消耗的总和。
能源之危只是表象,实质是粗放式、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之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占GDP比重大概低30%左右,而能源密集型产业低水平过度发展、比重偏大,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四大高载能产业用能已占能源消费总量一半左右。从单值看,我国人均能源消费已达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有测算表明,再按照这种模式和产业结构继续下去,2020年我国需消耗55亿吨标煤,2030年上升至75亿吨,这不仅超出了我国的资源承载能力,而且必将给环境带来极恶劣影响。2013年1月,我国北京、天津、河北、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多次出现严重雾霾天气,最大污染面积超过140万平方公里,其“罪魁祸首”就是粗放式、高能耗的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及由此带来的高能耗、高排放。也就是说,不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能源消费“双控”新机制,扭转能源过度消费势头,守住能源消费“红线”,将是一句空话。
经济转型成效左右着能源消费大局。从这些年的实践看,我们每在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上取得一点进步,都会在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上有所反映。 2012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随之也有了更好表现,初步核算比上年下降3.6%,而前年只下降2%。
“我们的工业文明正处在十字路口……”美国学者杰里夫·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开篇就预测当下的工业发展模式将走向终结,并宣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勃兴。从当下种种迹象观察,此预测正在逐步走向现实。我们应顺应大势,紧紧抓住产业革命来临机遇,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更大功夫,从根子上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这是勾绘未来我国能源发展更美蓝图的希望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