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核电项目的相继启动,预计到2020年,国内核电装备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冰冻已久的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或将迎来破冰期。然而,在不断升级的核安全标准与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压力下,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能有多大作为?
在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中,东方 电气、哈尔滨电站、上海电气三大电站装备制造集团是最主要受益单位。与生产核电主设备的“国字号”央企相比,面对谨慎的放行政策,一些生产核电配套材料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或许并不乐观。核电投资周期长、投入高、技术门槛高,而且宏观调控政策的收紧直接影响到市场需求,相关民营企业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都会相应增大,从而风险增大。
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全面国产化的强烈诉求,但相关制造技术达不到标准,只能进口国外产品来进行核电站建设是当前核电产业不争的事实。我国核电发展的历程中采用了多种堆型技术,国外装备制造商已经先入为主;国外厂商放缓合作、技术转让步伐;核电供货标准复杂多样,产品只能停留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上等,一系列原因使得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后劲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