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修订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3-03-19  来源:中国质量报  关注度:0]
摘要:   最近,我们常接到要求检测室内PM2.5的电话,很为难。我们当然可以检测,可是,这方面没有标准,检测完了,报告怎么出?在2月28日召开的全国室内环境PM2.5污染防控座谈会上,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主任宋广生说出...


 

  “最近,我们常接到要求检测室内PM2.5的电话,很为难。我们当然可以检测,可是,这方面没有标准,检测完了,报告怎么出?”在2月28日召开的全国室内环境PM2.5污染防控座谈会上,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主任宋广生说出了自己的困惑。

 

  今年3月1日是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正式实施十周年的日子。正是这一标准,首次在我国引入了室内空气质量的概念。十年来,在这一标准的引领下,全社会室内环境保护意识大幅提高,我国室内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发展,室内环保产业已形成规模。

 

  宋广生说,这个标准实施十年了,到了应该讨论对它进行修订的时候了,比如PM2.5的控制指标,根据他的了解,许多专家都认为应该把它添加到标准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说,PM2.5,已经不仅仅是危害人体健康,还影响到我们的交通安全和出行问题,飞机误点在雾霾天气下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去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即大气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监测范围,得到了社会各界肯定和赞同。但随之而来便凸显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PM2.5在短时间内要达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关于这一点,政府和科研工作者已形成共识。

 

  人类7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在室外空气质量特别是PM2.5不达标的情况下,怎么保持和营造一个好的室内环境,使PM2.5尽可能降低,侯立安认为,这是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前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他认为,目前迫切要做的工作有两项:

 

  一是标准的修订。希望通过大家的讨论,形成共识,将PM2.5防控指标纳入新的标准中。在欧洲一些国家,室内室外空气质量执行的是一个标准,但我国既然将它分成了两个标准,那么,室内标准里面PM2.5怎么去限定,就我们的技术和监测能力而言,限定到多少合适,这些问题,需要探讨。

 

  二是用数据说话。当前,我国室内环境空气质量PM2.5污染源的监控、监测、评估数据比较少,以前做了一些,但不系统、不完整。我们现在能得出的结论是:当大气里雾霾天气非常严重的时候,可能室内PM2.5稍低于室外水平。但当室外的空气质量相对好一些的时候,室内如果有人开空调、做饭、吸烟等,包括有家具装修材料中VOC、甲醛等污染源时,PM2.5可能就高于室外大气。但是,具体的数据很不完整,还应该加强监测,加强数据分析。另外,应该研制一种便携的、能够实时在线监测的、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的室内PM2.5监测仪器。国外有一些,但是怎么适应我们的国情,能够真正让这个东西进入千家万户,把它往房间里一摆,就能知道PM2.5是多少。这个,是科研工作者要做的事。

 

  国家环保部科技司标准处处长裴晓菲说,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非常多,它跟室外有关系,也跟装修、室内家具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等有关,监管不太容易。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是推荐性标准,不同于大气质量标准属强制性标准。如果大气空气质量不达标,政府一定要想办法强力推动它达标,但如果你家里不达标,不可能到你家里让你达标,有这样一个区别。但他个人认为,室内空气质量这个标准在社会上的关注度肯定会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都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尤其是我们在室内生活的时间又非常长,相信大家对室内空气质量有更多的关注度。

 

  裴晓菲表示,专家们希望尽快修订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尤其是增加PM2.5指标,对此他非常赞同。现有标准中已经有了PM10指标,PM2.5是在 PM10之内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延PM10的指标就可以达到PM2.5控制的目的。之所以把PM2.5作为一个单独指标提出来,就是因为国际上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一些专家长期研究的结果发现,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更大。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郝淳说,标准是需要修订的,但要完全解决PM2.5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而不是单靠一个标准或者政府一两项措施就能解决的。政府在规划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污染防治工程方面要投入。老百姓也得从自身做起,比如尽量减少开车,家庭里面炒菜不要那么热,可以温度低一点,包括室内的吸烟问题,比如美国法律规定宾馆里不允许吸烟,吸烟就会报警,等等。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强宣传,让老百姓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复制 收藏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