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严重的雾霾侵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不管你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是穷人还是富人。经历严重的雾霾之后,笔者对粗放工业化有了新的认识:比如看到汽车,觉得除了带来交通便利,汽车更像一个吸烟的人,不但排放雾霾的主要有害成分PM2.5,还与人和动物竞争耗氧。
雾霾己经在改变政策和人们的行为。全国两会期间,雾霾治理成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热门话题,并促使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陆续开始采取对策和行动。国家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3月15日就表示,雾霾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出现的频次和程度最为严重。监测表明,这些地区每年出现的天数在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我们己经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付出了沉重代价。据有关机构检测,汽车有害尾气居雾霾第一大成因。在北京,汽车尾气尤烈,政府相关人士己表示在牌照发放上向电动汽车倾斜,并且出台有吸引力的补贴政策;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开始发生变化,一些人出门少开车、买小排量甚至电动车成为新选择;在北京房山,比亚迪公司生产100多辆电动汽车己经上路行驶;两会期间,科技部部长万钢自驾电动车参加两会,中国能源汽车集团董事长李庆文驾驶北汽集团生产的电动车采访,更是赚足了眼球。
当然,政策和人们消费行为开始变化,有助于减少石油消费,降低污染排放。但由此断言会重挫国际油价难免有坐井观天之嫌,不足为凭。回望历史,1973年的石油禁运、1979年伊朗革命和1990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以及美国发动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都是由于政治问题和军事冲突导致石油出口受到影响,严重冲击了当时的世界经济。从石油商人和经纪人视角看,推动石油价格的因素有两点:当前局势和未来预期。近10年来,我国的石油进口需求持续增长,这期间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增长是10年来国际油价连创纪录的单一因素,甚至把波斯湾国家的经济繁荣、从普京到查韦斯等领导人的得势,都认为是中国需求增长带来的地缘政治后果,这显然夸大了中国的作用,甚或是别有用心的的宣传。
当然,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增长是推动油价的重要因素,并且短期内我国石油需求还会保持增长,但是,雾霾触发了政策和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会使我国石油消费峰值提前到来。另一方面,中海油成功收购加拿大尤尼科,反映了共同的经济利益战胜了冷战思维和政治偏见;最近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双方领导人达成了在能源领域增强合作开发大项目的共识,这些都有利于中国企业、中国资本和中国技术为增加全球石油供应发力。因此,断言中国推涨国际油价就像“中国粮食不能自给、需要世界养活中国人”一样没有说服力,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从资源来说,全球不断探明的石油储藏远远超过开采量,地球并不缺少石油,随着技术的进步,过去无法开采的石油现在有了开采价值,同时天然气、可燃冰等可开采的新能源也越来越多,绿色能源浪潮方兴未艾。当然,西方发达国家为摆脱经济危机不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可能引发汇率大战,是油价通胀的推手;地缘政治引发的不测事件隐忧仍然需要人们警惕,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由于金融危机,对战争的反思和经济不景气,民众反战的政治觉醒上升,政治家和资本军工利益集团军事干预别的主权国家的风险加大,信息科技的发展等等,有利于世界和平和经济发展。这些都是影响全球石油供求的重要因素,此消彼长,互为作用。
在中国,政策和人们消费行为的变化,这些因素对油价的影响是间接、复杂和长期的,对当下的油价看不到直接影响,甚至被人们忽视。影响油价的因素虽然很多,但综合考虑,从10年甚至更长周期观察,政策和人们消费行为的变化,对油价影响的作用更稳定、更持久、更深远。自然,中国经济发展作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从雾霾的出现、到如何应对、治理的效果,这一事件的影响一定会持续和扩大,甚至有可能是未来长期油价拐点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