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爆发民众与民兵组织间的武装冲突,导致11人死亡、50余人受伤。与此同时,利比亚东部托布鲁克港口的Al- Harriga油田和南部奥巴里湖的Al-Fil油田也出现了大规模示威活动。13日,利比亚石油部长Abdulbari Alarusi表示,利比亚油田的抗议活动造成25万桶/日的产量损失。
这让正在逐步恢复元气的利比亚石油业再次受挫。2012年年中,在卡扎菲交出政权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受内战影响几乎全部关闭的石油生产已基本恢复到战前150万桶/日的水平,这比预想的要早了数年。去年4月15日,利比亚副总理Awad al-Baraasi正式宣布:“利比亚石油终端和炼油厂已经恢复,产量也恢复至战前水平。”
同年,利比亚新任领导人也骄傲地宣布,石油产量将会迅速增加至200万桶/日,甚至更高。石油部长艾茹斯(Abdelbari Arusi)承诺将制定新的石油天然气法,并向外国公司开放油气区块。
利比亚石油业之所以能迅速恢复,主要是由于交战双方都明白:一旦冲突结束,首要任务就是重振石油业。利比亚作为非洲最大的石油储量国,坐拥 470亿桶石油,石油生产占GDP的80%和出口额的90%。因此在大多冲突地区,双方都尽量避免损毁能源基础设施。比如,扎维耶西部城镇因激烈交火而重创,但其北部的大型炼油厂除停止运行外毫发无损,炼厂工人甚至仍能在厂区食堂用餐。
但可惜的是,内战结束后,混乱的时局却在不断侵蚀着利比亚石油业。目前,经常爆出有工人和民兵武装袭击油田、破坏生产设备,并以此要挟政府出钱解决。这是因为去年政府并未向当地民众和退伍士兵提供待遇优厚的工作,造成部分人心存不满。政府现在只能诉诸武力去平息骚乱。5月末,抗议者们关闭了利比亚西南部的菲尔(Feel)油田。托布拉克(Tobruk)、拉斯拉努夫(Ras Lanuf)、祖艾提那(Zueitina)及其他的外输油港也因此受到影响,造成10亿美元的损失。
不时发生的暴力事件也让外国石油公司感到不安。今年1月,一个伊斯兰武装组织袭击了靠近利比亚边界的阿尔及利亚艾因阿迈纳斯天然气生产设施,并绑架了40多名西方人质。BP公司原本在袭击前准备钻探新油井,但却因此撤回了大部分外籍员工,何时恢复生产仍然未知。
另外,业内人士称,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NOC)、石油部以及临时总理阿里扎伊丹对责任的互相推诿,国家机构的分工不明也制约了石油业复兴。 NOC的子公司阿拉伯海湾石油公司(Agoco)在利比亚东部进行开采,截至目前已有15个月没有更换萨里尔(Sarir)油田和米斯拉(Misla)油田的主要发电设备,这将导致产量从38万桶/日迅速下降至30万桶/日,日损失高达800万美元。
利比亚已经下决心开放更多的区块,而在外国公司竞标前,首先需要提供全新的地质数据,但却没有一家有提供地质数据能力的油田服务商愿意接手这项工作。更尴尬的是,利比亚制宪机构国民议会的发言人默罕默德·梅加里夫因卷入肃清卡扎菲时期高官风波而被迫辞职,新石油法的制定再次被拖延。
在这样的背景下,最初对利比亚石油产量的乐观情绪正在消退,利比亚能够稳产已属不易,增产或是奢望。这不仅令垂涎该国石油已久的外国公司感到心寒,更使利比亚人民大失所望。尽管利比亚取得了石油生产恢复和GDP的迅速提高,但似乎目前的经济规模已难回到战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