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了两个月临时性制裁措施后,欧盟委员会终于宣布,不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产品采取临时性反补贴措施。作为我国光伏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欧盟的决定意味着我国光伏企业对欧出口仍可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这令仍处寒冬中的中国光伏企业多少感觉到一丝暖意。
光伏产业“外患”初步缓解的同时,“内忧”也出现转机。7月15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进一步细化了国务院提出的刺激国内光伏需求的“国六条”,明确提出将2015年国内光伏发电装机目标在原来的2100万千瓦基础上再上调75%,并首次明确电价和补贴机制以及光伏准入门槛。而近日金融监管部门提出的“化解过剩产能”的信贷倾斜政策,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光伏企业的债务压力。
那么,对于曾经的暴利行业,如今的光伏产业还能淘到“金”吗?
行业风险依然较高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光伏行业景气程度进一步下滑,全年全球光伏装机量达到32GW,而国内组件产能已达45GW,全球总产能已超过80GW,产能过剩明显。仅在2012年第一季度,国内硅料、硅片、电池和组件环节毛利率分别为-19.6%、-15.1%、-26.2%和-0.2%,光伏行业进入全面亏损状态。
据统计,全国500多家光伏企业, 有1/3的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光伏行业走出目前的困局还有待时日。一是产能过剩现象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据统计,我国光伏产能90%需依赖出口市场,其中欧洲和美国分别占75%和10%。日本、印度、南非和中东等地区的新兴市场虽然增速较快,但存在基数过小、终端扶持力度不够、政局不稳等诸多问题和风险,而潜力最大的国内市场在执行层面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面向用户的激励机制和电价政策尚未形成,并网困难尚未完全解决等,总体看短期内均无法消化支撑企业过剩产能。二是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虽然我国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但主要处于产业链低端,核心竞争力亟待提高。
对于产能过剩问题,部分光伏企业负责人仍未正确认识,并极有可能在行业前景出现好转背景下降低调整动力,这将进一步加大行业风险。
整体信贷规模增加可能较小
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银行普遍对光伏企业贷款采取压缩、限制规模或者停止的态度,行业整体信贷规模增加的可能性较小。
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前期,在地方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内的各类型银行纷纷介入光伏产业。个别银行还一直把光伏等清洁能源作为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
2012年下半年以来,江西赛维、无锡尚德等行业龙头企业跌至破产边缘,继而引爆了整个行业信贷危机,导致银行业信贷资产风险骤生,给部分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一定压力。
银行信贷资金之所以大规模进入光伏产业,与地方政府的极力引导密不可分。2008年,随着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计划,太阳能发电成为国家与各地政府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光伏产业正是在“新能源”、“政府支持”的包装下,备受银行青睐。而目前遭受信贷损失的银行,即便在国家政策鼓励下,也会对光伏行业的信贷投放更为谨慎。
同时,从银行对光伏产业的支持来看,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同业跟风现象严重,在大型银行严控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投入力度的背景下,中小金融机构继续跟进的可能性较小。
商业银行仍有作为空间
有专家表示,从全球来看,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清洁安全、可永续等特点,在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背景下,其中长期市场前景广阔,商业银行也会因此而有所作为。
就在去年年末,中央财政拨付70亿元资金,支持启动光伏发电应用示范3157兆瓦,以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发展。此外,《国家电网关于大力支持光伏发电并网工作的意见》审批稿也已上报到国家层面,拟定有条件免除光伏并网的接入费用。这是政府启动国内市场的积极信号,意味着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将提速。
因此,光伏行业在政策扶持、能源优势等因素的引导下将会逐步走出困境,获得良性发展,行业风险也有望逐步降低。但由于国内及新兴市场需求规模尚难支撑庞大的产能,加之出台政策落地效果仍有待观察,故短期内该行业经营困难的状况预计仍将持续。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我国又有两家光伏企业申请破产。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光伏企业负债严重的情况并没有因此改变,消化债务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同时,行业总体供需失衡的情况没有变化,目前正是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商业银行只有选择“择优扶优”才能避免风险。
按国家政策安排,预计未来一年内,产能在300MW以下的小型光伏企业将被淘汰,300MW至1GW之间的企业部分会被淘汰,部分企业可能会以兼并收购或大企业集团入驻形式完成整合。因此,2013年光伏行业将面临扶优汰劣的洗牌过程,企业兼并整合将进一步加剧。
光伏企业兼并整合的加快也给商业银行如何支持该行业提供了新思路。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市场和政策变化,加强监控管理,严格信贷准入,优选整合项目,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行业未来的发展机会,加强行业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