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日彭博对7家能源咨询机构调查所取的中位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16年原油进口量有望上涨8%,至日均720万桶。有媒体据此分析认为,即便供需矛盾再大,2016年原油多头至少还有一根救命稻草可以仰仗,那就是中国“加速建仓”。
在原油价格偏低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战略石油储备,对中国来说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也是提高外储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如果由此认为中国可以充当国际原油价格的救星,能够成为扛起原油价格不再下跌的救命稻草,也可能有些言过其实。
中国在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但中国的GDP却只相当于美国的60%左右,可见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依然偏低。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如果能源消费增长率仍保持很高水平,将表明中国在能源利用率方面有降无升,并给人留下减排不力的口实。
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因素制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能源的利用就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和分配,需要把更多的力量放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上,而不是消费总量的扩张。
不错,眼下的国际原油价格,确实已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希望原油价格能出现复苏,并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原油价格复苏的基础在哪里,为什么要把增加需求的眼光盯住中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需要中国引起重视。
对石油进行战略储备,当然是合理的理由,也是一个战略举措。但不要忘了,尽管中国是能源第一消费大国,可就像当年在铁矿石价格谈判方面一样,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并没有多少话语权。
这也意味着,中国如果不顾一切地进行石油战略储备,很可能难以避免地被“剪羊毛”,甚至会引发相关国家通过其他方面的手段进行制裁、制约。譬如环境指标、二氧化碳排放等。
的确,目前一些国家希望中国能够通过加大石油的战略储备以支撑国际油价,从而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可一旦世界经济稳定了,中国储备的“低价”石油,也许就会成为一个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炸药包”,成为相关国家借口环境问题、借口全球变暖等议题炒作,从而对中国企业实行贸易保护的一个突破口。
这也让人联想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4万亿投资,当时国际舆论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对中国出台这样的政策赞赏有加,甚至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多个场合高度评价中国的刺激政策。但实际结果证明,中国经济在拉动全球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而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却受到过剩产能带来的巨大伤害,也给经济结构转型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同理,在国际原油价格跌至谷底以后,相关国家和国际机构、舆论等,又在鼓动中国增加石油战略储备了,又希望中国来扮演国际原油价格的救星了。显然,这既是阴谋,也是阳谋。别说中国没有足够的能力扮演这一角色,就算有也要极其慎重。
中国要不要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答案应该是有必要,但这必须要建立在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要依照对能源的需求变化、战略发展要求等因素来确定。
按照目前世界经济的格局和趋势,原油价格在短时间内恐怕依然难以复苏,由此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也没有必要规模太大、时间太早。
而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在能源利用方面,更多地还是要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入手,改善能源利用结构,降低单位GDP能耗,有效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不是继续通过高消耗、高环境污染等获得经济增长。如果我们的能源利用率能够达到或接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自然会出现新的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