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被视为缓解雾霾的良方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6-03-14  来源:证券时报  关注度:0]
摘要: 春寒料峭,两会期间的北京虽然迎来了难得的两会蓝,但雾霾问题仍然是代表们关心的热点。一提到雾霾,煤炭燃烧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各界口诛笔伐的对象。不过,在本次两会期间,作为中国第一能源的煤炭不再委屈,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被视为缓解雾霾的良方。 ...

春寒料峭,两会期间的北京虽然迎来了难得的“两会蓝”,但雾霾问题仍然是代表们关心的热点。一提到雾霾,煤炭燃烧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各界口诛笔伐的对象。不过,在本次两会期间,作为中国第一能源的煤炭不再“委屈”,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被视为缓解雾霾的良方。

煤炭也能更环保?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姜耀东两会期间指出,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煤炭的粗放利用,但并非煤炭本身,由煤炭造成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是“散烧煤”。为此,他与全国政协委员、开滦集团董事长张文学共同提出:在国家层面把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国策。

民建中央也在两会期间提出,建议提高清洁煤炭消费比例,加大支持洁净煤产业发展的力度。而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工信委主任李朝兴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进一步指出,实施电能替代是消减煤炭消费、加快能源清洁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清洁能源的话题上,一个观念的转变正在悄然发生。与过去大家一窝蜂热议风、光、核电等新能源有所不同,煤炭不再受到冷落,逐渐迎来更多的关注和新认识。专家指出,“富煤、贫油、少气”是中国能源的天然禀赋,煤炭作为第一能源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撼动。因此,煤炭清洁利用大有可为。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两会期间公开为煤炭正名:“过去人们一说到煤炭就感觉很脏,现在要为煤炭正名,煤炭清洁利用其实可以比天然气更环保。”陈吉宁认为,将煤转化成电,大规模开拓用电市场,不光能解决雾霾问题,还能提高老百姓(40.450, 0.04, 0.10%)的生活品质。

煤炭清洁开发进行时!

政府显然没有忽视这一变化。今年3月5日发布的十三五规划草案中,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被列入未来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中。

在全国人大代表、宝新能源董事长宁远喜看来,这一政策规划早已被落实到公司的主营业务上。2003年,公司逐渐剥离传统的服装、地产等业务,开始投资建设梅县荷树园电厂资源综合利用基地。13年后的今天,公司已经彻底将主营业务转变为清洁煤电,而公司的净利润也从2003年的4380万元增至2014年的10.21亿元,12年间实现了超过20倍的增长。

与传统火电企业不同,公司在进入电力行业的初衷就以最大化的节能减排为使命。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发电的原材料以工业废弃物煤矸石为主,从原料输入到灰渣排出,全部通过密闭的通道进行,最大程度减少燃料和废渣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煤矸石燃烧排出的最主要的废料灰渣也被电厂循环利用,公司配套建设了一座煤灰渣综合利用制砖厂,砖厂可完全消化电厂产生的灰渣,每年可以生产砖块1亿多块,每年消耗煤矸石400万吨。

树立电力行业新标杆

笔者在荷树园电厂实地考察时注意到一个细节:公司在电厂内种有大量花草树木,但花叶颜色鲜艳自然,几乎没有灰尘覆盖。宝新能源副总经理刘正辰向笔者表示,如果电厂排污量大,周边的花草树叶都会覆盖一层厚厚的灰渣。但公司严控排放水平,持续在除尘降耗上加大投入力度,致力于将公司打造成环境友好型企业。

如今,在13年的煤炭清洁能源利用的经验上,公司计划在陆丰甲湖湾投资660亿元开发建设总装机容量为955万千瓦的综合能源利用基地,包含800万千瓦清洁煤电以及155万千瓦风电。这一规模相当于公司目前装机容量的6倍。公司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甲湖湾基地项目的建设,这意味着公司规模和营收在10年内有望迎来6倍的增长。

与荷树园项目不同的是,甲湖湾基地计划利用煤炭作为燃料,但排放物各项设计指标均追求极致,远优于国家指标。机组设计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不超过20mg/m3,烟尘排放浓度不超过2.8mg/m3,优于欧盟燃煤机组150mg、25mg及10mg的排放标准,甚至优于燃气机组50mg、35mg及5mg的排放标准,真正实现了“近零排放”。

除了减排,甲湖湾基地在节能方面同样作出了行业突破,机组实现了供电煤耗每度电268克,而国内火电行业平均供电煤耗为310克。一期200万千瓦机组达产后,按照每年发电5000小时算,相比国内火电煤耗平均水平意味着每年节约42万吨标准煤。(李映泉)




[复制 收藏 ]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键字: 煤炭清洁高效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