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盘式走势的国际油价最近难得地迎来了一波反弹潮。以纽约油价为例,在上个下探每桶26美元的12年来新低后,日前一度上探到接近40美元的价格,涨幅超过了45%。最近几天油价涨跌不一,但都维持在35美元上方。种种迹象表明,油价最恐慌时代或已过去,尽管前景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国际油价有所回暖,应该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第一,沙特、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达成了冻结产量增长协议,各方接下来还可能会继续商量压缩产量;第二,受低油价冲击,各大油企都开始削减工人、压缩产量;第三,中国两会刚过,一系列积极举措,也让外界对中国经济前景抱有特殊的期待。
必须看到,过去两年油价暴跌,从一桶过百美元的天价跌至不到30美元的地板价,尽管其中有博弈,也不乏阴谋,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供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不景气,需求疲软,供应则很充足——页岩油是一个新增的生力军,伊朗回归国际社会更是加大了供给——价格自然坚挺不起来。
当“油老虎”变成“油耗子”,甚至油价跌到很多国家开采成本之下,未尝没有恐慌的因素,而在恐慌情绪推动下,价格会进一步下跌,从而形成了超级熊市。对大宗商品进口国而言,这种熊市,既是本身经济不景气的一个结果,但同时何尝不是危机中的一个难得机遇?毕竟,这意味着进口同样多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是更低的价格,带来的是更低的通胀。这就使得这些国家政府在出台相关经济刺激政策时,获得了更大的回旋空间。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去年中国进口的石油数量其实没有下降,但开支大幅减少了。
但对大宗商品出口国而言,超级熊市则是一个噩梦,带来的则是财政收入的锐减,民生的凋敝,乃至社会的不稳定。德勤的研究报告认为,随着油价跌入近十来年的谷底,约三分之一的油企有破产风险。一些出口国,如委内瑞拉、俄罗斯、尼日利亚等,经济已处于危机中,即使像沙特这样的富国也出现财政收入锐减、经济陷入困境的状况。而这种不景气又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的疲软。
那么这波油价回暖可持续吗?这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高盛大宗商品研究主管杰弗里·柯里认为,油价目前的回升,将最终被证明不过是“自我拆台”——因为这给那些资金短缺、苟延残喘的生产商抛了根救生索。用他的话说,由于需求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且随着油价走低,美国石油产量也开始下滑;但如果油价出现回升,相关企业将倾向于维持产量,这反而抑制油价反弹的程度。柯里一直看空国际油价,曾预测油价可能跌至每桶20美元。
但乐观者认为,从油价的回暖,到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回升,种种迹象表明,对油价和其他大宗商品的恐慌性情绪已得到了极大缓解,油价应该已经处于或接近于谷底,更可能已从谷底开始试探性反弹。尽管这种反弹的力度将是疲弱的,甚至还可能二次探底。
近期油价还在剧烈震荡整理中,但从一个更长时期来看,尽管新能源发展迅猛,但传统能源仍不可能被完全替代。随着各国经济逐步走出危机,对石油的需求仍将扩大,进而推动油价继续上行。虽然价格恢复到100美元短期内不大可能,但50美元的价格应该会在一两年内出现。留给大宗商品进口国的机会窗口不会太长,宜未雨绸缪,做好万全的准备。(刘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