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未来中国经济将发生什么转变?对于关心社会和企业发展前景的人而言,这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本期嘉宾:
刘世锦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 海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主持人:
新 望 《经济观察报》研究院院长
未来中国经济将发生什么转变?对于关心社会和企业发展前景的人而言,这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4月28日,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先生及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朱海先生接受《经济观察报》研究院的邀请,作为嘉宾参加了经观会客厅的对话环节.
双方就 绿色经济与生态发展十三五期间跨国企业在华的发展机遇工匠精神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供给侧改革中企业的价值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刘世锦,被称为直觉极好的预测者.自1994年4月起,刘世锦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历任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宏观调节研究部副部长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该机构作为国务院智库,最早提出新常态概念,而后被中央采纳.作为产业经济领域的权威,刘世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中国经济和政策走向以及正确看待未来挑战的机会.
朱海,现任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本土高管.自1996年加入施耐德电气至今,朱海在施耐德电气的职业生涯将近20年.在2009年被任命为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前,朱海历任国际和国内各项管理职务,涉及销售市场营销并购战略等多个职能部门.
施耐德电气是一家1836年创立的法国公司.作为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高效互联互通以及可持续的能源和过程管理.从最简单的开关产品到复杂的运营系统,施耐德电气的技术软件和服务帮助客户管理和优化运营,通过互联互通的科技助力产业优化,改善城市的生态,丰富人们的生活.
两位嘉宾的对话,不仅与我们分享各自领域的管理实践和研究成果,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关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跨国公司价值的再定义,转型升级阶段产业重组趋势的洞见.
刘世锦表示,十三五期间(2016年-2020年),预计每年经济增速不会低于6.5%,但增长趋势将有所放缓.同时,如果供给侧改革能有实质性进展,那么中国经济将这一轮大的调整后平稳触底,然后转入一个新的增长平台.
作为产业经济研究领域的权威,刘世锦直言,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处在数量追赶阶段,今后一段时间,特别十三五开始后经济相当一段时间是质量追赶可能用很多年看到的效果也不明显,难度是相当大的.
对于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朱海则表示,在华外企高管在中国经营,要学会跳华尔兹,要根据经济态势有起有伏地调整资源配置,而不是一味高歌猛进.
对话双方一致认为,随着中国市场和全球经济共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市场将变得更加特殊和复杂,而跨国公司将有机会在新的技术形态和市场需求中发挥新功能和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成本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中国高效的中等新技术生产力和广阔的市场.
跨国公司的价值在于帮助中国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这一切的前提,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条款,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也需要一个开放的,具有流动性的人才市场.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智慧,更需要远见.
编者
供给侧改革与智造升级
如何看待产业升级过中制造业的比重和作用
朱海: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大家都在谈新常态,谈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到中高速发展.对于十三五规划,我个人关注的话题当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部分就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随着去年5月《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我很欣慰地看到了中国工业的回归.这将迎来制造业的春天.
刘世锦: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生一个很重要结构性的变化,就是工业的比重有所降低,服务业已经在去年超过了制造业50%,而这个比重还在上升.
有人认为中国将来主要发展新经济,制造业好像是老经济,已经成为一个老动能.我觉得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而且很危险.
中国现在服务业缺口最大,下一步发展潜力最大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发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等.这些实际上都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而服务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正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的部分.
所以在十三五或者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我们会看到中国工业和服务业之间形成一种新的互动的关系.我们所期待的格局是工业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所谓的转型升级技术含量附加价值都在迅速提高,这一点归结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相互的融合和推动.
朱海:围绕供给侧改革我认为有几个关健词,首先是走出去;第二是智能制造,从质量效率上提高制造业的核心能力;第三就是绿色能源,用更多清洁能源实现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第四是创新,这其中包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对创新的支持等等.
智能制造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透明,另一个是融合,透明+融合=通.《黄帝内经》说的好,通则不痛.对企业来说,这个通的范围很广,包括管理的通运营的通服务的通与客户的通与供应商的通,内部垂直纵向的通,也包括横向与上下游之间的通.企业打通 了生产运营流程,打通了数据及平台,就好像习武之人打通了任督二脉后,一个平常的招式就有巨大威力.这个通,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前提与核心.
智能化的核心是治病健体,而不是一味的买药吃药.看病过程中,病人需要找到最好的医生,望闻问切,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合理用药,这才是治病强体之正道.我个人观点,智能制造一定要先医后药,因为我国的企业一听到智能制造,各地政府就一窝蜂上补贴买设备,造成巨大的浪费.其实是药三分毒,千万不要为了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一定找好医生看完病(找问题)再去买药(买设备),只有适合企业的事才能去做.
现在,很多人在忙着为智能制造建立标准.行业固然需要标准,但一定要水到渠成.不能为了制定标准而制定标准.僵化的标准只会抹杀创新.对于新生事物,尝试和探索才是第一位的.我呼吁先鼓励发展,把制定标准的速度放慢一点,等到整体智能制造的行业水平提升了,标准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刘世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对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做一个区分.具体从推动创新的角度来讲,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鼓励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的动力;第二,推动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改革,混合所有制整合.也就是企业一定要有一个能够创新的结构,同时采取适合创新的资本形式,比如利用风投或者PE的方式来创新;第三,推动创新资源流动.中国将来的创新就集中在若干创新性的城市行业和龙头企业上,这是创新的核心资源;最后一点,国有资本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与外资合作,这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
分页
工匠精神:如何追求极致之美?
安居乐业敬畏知识才是精益制造的灵魂
刘世锦:中国下一步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归根结底是收入分配的问题,要把更多的价值分配给那些能够把蛋糕做大的人,其次是增加社会的流动性,让更多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工匠精神其实正是中国转型升级过程中间必要的.
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处在数量追赶阶段,今后一段时间,特别十三五开始,经济相当一段时间是质量追赶.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数量追赶在短期内会看到明显的效果;而质量追赶可能用很多年看到的效果也不明显.这过程中间就需要工匠精神.
朱海:首先我很喜欢工匠精神这个词,它很符合施耐德电气公司的发展历史.工匠精神不仅贯彻在企业发展中,也是制造业的灵魂.
但工匠精神不仅是针对企业的基业长青,社会发展同样需要工匠精神,需要人们扎扎实实为长远考虑做些事情.国家的重视非常重要,包括制度的建设文化氛围的培养等等.将工匠精神写进两会报告,这就是阳光雨露.
说起工匠精神,我想批评一下部分国内企业施行的低价中标政策.纯粹的低价中标,是对工匠精神的极大伤害,是对粗制滥造的鼓励.我们应该确保产品的质量能够得到合理的价格回馈.纯粹低标中标是对整个行业的巨大的伤害,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追求质量追求品质追求服务呢?如果一直是这样,中国的工匠精神就不会有成长的土壤.
我们也要大力的推广和开展职业教育.所谓工匠,就是能工巧匠,就是高级技术工人.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这是培育种子的问题.施耐德电气就一直在支持和帮助我国职业教育,准备帮助中国的100个职业学校培养面向未来的优秀职业技术人才.
同时,我们还需要有方法,要精耕细作,这就是精益制造.在一些国家,精益制造尤其被做到了极致.我自己是管理过工厂的,有切身体验.你可以仿造我的一个产品,但你不能保证成百上千乃至数万个产品都能够达到和我同样的质量水平,因为你没有我的设备我的工艺和我的制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