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4000亿美元巨单下的隐忧
中国唯有在此战略窗口期抓紧落实天然气价格改革,激发天然气市场活力,形成自主定价能力,才能免受或少受美、俄因素左右,在全球获得足量且价格可承受的天然气供应。
中俄油气谈判的第二只靴子,终于在2014年落地。
2014年5月2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马拉松式谈判,在上海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该协议最重要的推动者——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合同》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主供气源地为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气田和萨哈共和国恰扬金气田;俄气负责气田开发、天然气处理厂和俄罗斯境内管道的建设;中石油负责中国境内输气管道和储气库等配套设施建设。
对中俄双方而言,此举开创了油气对外合作之最。据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透露,交易价值约为4000亿美元,是俄气历史上的最大一单。其交易额之大、合同期限之长,在俄罗斯与欧洲任何一国的天然气交易中均不曾出现。
普京在签约后称,“中国喝了我们不少血”。事实上,在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冲击下,俄罗斯在远东却借此维护了其在欧洲业已形成的、与油品价格挂钩的传统定价模式。同时,俄气也得到了中石油250亿美元供气预付款的承诺。但中国也得以完成了“东北、西北、西南及海上四大天然气进口通道”的战略布局。
无疑,中俄天然气合作前路尚艰。
而对中国而言,在此战略窗口期,应抓紧落实天然气价格改革,激发天然气市场活跃度以形成定价能力,才能在全球获得足量而可承受的天然气供应。届时,即使中俄天然气合作有变,也不会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
在中俄天然气谈判期间,中国也一直在寻求天然气进口供应的多元化。2007年,中石油和土库曼斯坦油气资源管理利用署、土库曼斯坦国家天然气康采恩签署了中土天然气购销协议,未来30年土方将向中国每年出口3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份天然气大单,客观上降低了俄方的谈判筹码,让俄罗斯很是不满。而彼时,欧洲和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需求正呈上涨趋势,中俄双方各不让步,天然气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随着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倍增,进口天然气成为确保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选项。尤其是与西北、西南及海上通道进口天然气相比,俄罗斯方向的东北进口渠道有着更靠近天然气消费中心的优势。
简单梳理历史即可发现,中俄历史上的能源大单,基本都是在外部压力下签订的。例如,在金融危机后签订的中俄石油大单。而此次的天然气大单,基本情况和石油大单非常相似——俄罗斯经济上面临严峻形势,希望与中国签订大单而获得喘息。
不同的是,这次俄罗斯的麻烦不只在经济领域,还有来自地缘政治上的压力。
除了俄方在气田开发和管道修建方面面临困难外,中俄天然气管线的变数还包括国际天然气市场不断发展演变的外在影响。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学者刘乾指出,尽管双方签订了30年合同,但期间必会根据市场变化而对价格公式中的参数做出诸多调整。
虽在地缘政治压力下签订了合同,但其中却包含了俄罗斯一贯的商业逻辑。这一逻辑,并非简单要求对中国和欧洲的天然气贸易在售价、收益上相同,而是想维持其核心的价格体系和贸易模式。作为卖方,俄罗斯自然要核算天然气开采和管道建设的成本,以维持一个适当的利润率。
同样,中国考虑的也不只是不同市场之间的具体价格,更多的是全球市场的变化趋势,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换言之,中俄之间按此种定价方式产生如此大的天然气贸易额,对未来的全球天然气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国际能源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任何一个变量及趋势,都会在未来引发深浅不同的格局变化。譬如,美国已凭借页岩气革命,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这引发了连锁反应,对俄罗斯产生了影响。
因此,中国提高国内天然气销售价格、以增强市场承受能力势在必行。
中国应对中俄管线未来变数的另一方法,是力争进入俄罗斯油气资源上游。中国石油公司在土库曼斯坦所产的天然气,并不需要统一卖给土库曼斯坦石油公司,再由土方出口中国,而是可以从气田直接输入管道送往中国。正因中石油进入了土国油气的上游,使得中国在天然气进口价格方面有了较大的议价权。而进入俄罗斯油气行业的上游,也应是中国公司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