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林伯强在作客
和讯网《中国经济学人》栏目时表示,中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要提高
新能源的利用小时数,可行的办法有两个,一是配额制,但这会大大提升实体经济的成本;二是分布式,储能技术又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
储能技术
林伯强表示,目前,经济不景气导致用电量下滑,所有能源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而新能源的表现已相对较好,数据显示,近年来,新能源保持告诉增长,其用电量的下滑速度也低于
火电用电量。
因此,林伯强认为,对于新能源行业来说,除了等待能源需求的提升外,下一步应该考虑如何提高新能源利用小时数。
“提高新能源利用小时数,可行的办法有两个。”林伯强表示,一是实施配额制,即政府对地方用电中新能源所占比例进行规定,但新能源的高成本会大大提高实体经济的成本,配额制代价过高。
二是发展分布式,目前来看效果并不佳。数据显示,2015年
光伏实际完成新增装机15.13GW,其中,集中式光伏装机13.74GW,占91%,集中式光伏装机超额完成,分布式光伏与规划目标相差甚远。
林伯强指出,分布式的关键问题在于储能技能,必须取得技术上的突破,才能将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混合在一起,储能并投入使用。
“如果储能技术不突破,人类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换的可能性就非常小。”林伯强进一步分析道,而一旦储能技术突破,电能代替石油,大力发展地下交通,不仅可以解决碳排放的问题,还能将很多经济生活转移到地下,解决城市拥堵扥问题。
此外,近年来,节能减排催生的碳交易市场也备受关注。林伯强对和讯网《中国经济学人》表示,碳交易平台对低碳转型有好处,但发展会比较缓慢。
从国际经验看,欧盟市场也尚未成功,从国内现状看,高耗能的大型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前期配额分配的公平性和后期支付结算的保证措施都是难题。
[
复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