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能源投资将助力能源转型升级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7-01-04  来源:中国电力报   关注度:0]
摘要: 转眼年关将至,伫立岁末,回看今年以来能源行业的变化,煤炭行业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油气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等诸多事件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些能源大事件的背后,金融领域投资对于能源行业的发展又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未来能源...

    转眼年关将至,伫立岁末,回看今年以来能源行业的变化,煤炭行业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油气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等诸多事件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些能源大事件的背后,金融领域投资对于能源行业的发展又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未来能源投资应该如何适应能源行业的转型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史丹
 
  
 
    记者:在2016年我国能源领域发生的这些重大变化中,能源投资以及宏观经济在这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这其中的原动力又来自哪里?

   史丹:能源投资首先是助力了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支持能源行业实现转型升级。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今年以来我国能源投资的重点,在新能源领域还是加快其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而传统能源方面,则是主要放在油气管网设施的建设以及对火电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升级等等。其实这些投资都是从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的角度进行的,随着投资的不断进行也促进了能源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了能源行业供给的质量,同时实现“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的理念。

   原动力其实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国家政策引导,无论是助力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还是推动低碳行业的发展都符合国家大的发展方向;其次是能源投资也将符合市场的需求,传统能源的需求在减缓,新的绿色低碳能源的需求在增加;第三则是能源投资也要看最后的获益情况,这对投资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动力。

   记者:面对今年以来能源行业发生的变化,能源投资还应该如何调整以适应能源领域的发展?

   史丹:首先还是要紧跟国家对于能源战略的调整来积极做出投资的转变。比如今年以来煤炭过剩产能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一些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产业的转型就需要资金的配套和支持。其次能源投资还要瞄准能源行业中存在的短板。比如目前到了采暖季我国部分地区还会出现天然气季节性短缺的情况,所以能源投资的重点也应继续加强对天然气管网的建设以及储气设施的建设等等。

   另外应该注意到的是,目前能源投资中还是以国有资本为主,而随着油气体制改革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也会有望引入多元的投资资本。未来能源投资也应不断适应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情况实现绿色发展。

   记者:站在“十三五”的开端,综合2016年的能源投资情况来看,2017年能源产业在投资方面将会有哪些发展趋势以及将会作出哪些改变?

   史丹:目前各地能源领域的“十三五”规划已经逐步出台,下一步能源投资还是要落实“十三五”规划为主,而“十三五”规划也将成为能源投资的重要指引。其次是民营资本也有望更多地进入能源电力领域,原来有一些项目由于各种因素无法进入,如今随着政策的调整,也将逐渐涉足,比如售电体系等等。第三能源投资的重点还会放在能源基础设施短板等需要要加强建设的方面。

  另外,我认为能源投资在“走出去”时也将更加理性。因为目前市场环境变化比较大,对于投资项目的审批、科研的投入也将在细致谨慎地进行市场分析及调研的前提下进行。

   第三是能源投资未来也将随着能源商品价格的变动而作出及时的调整。能源投资最根本的还是要立足“十三五”规划,站在长远的角度进行投资,这个大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只是在投资的细节方面将会随着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而作出一些调整。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一带一路”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能源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比如保障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水、通电、通气等等,这一部分能源投资还是要继续加强。

   记者:未来能源投资如何协调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关系呢?

  史丹:其实前几年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增速比较快,但是今年以来可以发现,目前宏观层面也是在逐步减少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这说明未来我们市场的投资将更加地理性,随着新能源装机等各方面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能源投资也将更多地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同时也将更加看重其收益情况,但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大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另外预计未来对于煤电的投资将减缓,但是对于煤炭去产能将不会缺乏金融支持。同时天然气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油气勘探开发的力度都将继续加大。
 



[复制 收藏 ]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