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价交易:天然气市场化保供新举措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7-09-29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关注度:0]
摘要: 由于季节性消费特征,每年冬春供暖季我国天然气市场的保供问题一直都是政府和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往年的惯常做法是,政府出面提前组织保供沟通会,协调上下游共同承担保供任务。但这一办法的局限性在于,很难预知市场的真实需求,比如冬季到底会有多少新增...
     由于季节性消费特征,每年冬春供暖季我国天然气市场的保供问题一直都是政府和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往年的惯常做法是,政府出面提前组织保供沟通会,协调上下游共同承担保供任务。但这一办法的局限性在于,很难预知市场的真实需求,比如冬季到底会有多少新增需求?新增的缺口在哪些位置?新增需求价格应该如何定?这些问题一直是国内天然气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困扰。

    面对今年冬季极为严峻的保供形势(今年1-8月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7.8%),政府和企业在今年开始加大力度探索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冬季供需紧张问题。作为首个国家级天然气现货交易平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下称“交易中心”)今年开始正式深度介入冬季保供环节,逐步成为政府保供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和上下游企业供需关系的连接点。自9月12日起,包括中石油中海油各大销售板块全面通过交易中心开展竞价交易模式试点,力度之大,出乎大多数行业人士的预料,以至于有人感叹,“政府调控的时代渐行渐远,真正市场化的时代要来了”。

    这一波震动整个行业的竞价交易试点取得了哪些成效?对市场格局会有怎样的影响?还有哪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完善?记者就此采访了交易中心及业内相关专家。

    从交易看市场:供需格局得以真实反映

    9月12日,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中石油天然气东部销售公司率先拉开管道气竞价交易的帷幕。整场交易下游企业出价十分激烈,最终全部挂单均顶价成交。记者从参与竞价的部分下游企业了解到,由于“煤改气”等新增需求今年发展很快,供气缺口很大,即使价格高一点也希望尽可能多拿一点气量。

    “吃不饱”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实际上存在较大差异。9月18日,包括中石油天然气北方、西部、西南和东部销售四家供应商同场挂单。交易结果显示,同一时段,不同区域对天然气需求的急迫性差别明显,供需不平衡程度得到了明显体现。东部作为国内最大的消费区域,参与竞价企业最多,单笔挂单的竞价轮次最多,成功摘单企业多达85家,仍然全部为顶价成交。北方参与企业略少,摘单企业有36家,但由于需求增长显著,成交价格也全部在最高限价。相比之下,西部与西南下游企业的竞价意愿明显不强,参与企业偏少,西南最高摘单价格较底价涨幅为8.38%,西部最高摘单价格较底价则仅上涨了1.4%。

    同样体现出地区差异的还有中海油主导的LNG(液化天然气)竞价交易。9月26日,中海气电旗下四家销售公司的竞价交易首次同时、同场通过交易中心平台举行。交易结果显示,华东地区LNG需求与管道气一样急迫,浙江、山东等区域供应紧张,企业购气意愿强烈,价格涨幅较大;而江西、广东等地区资源相对宽裕,竞价激烈程度显著不如华东。

    对于上游企业来讲,交易不仅仅是气量销售行为,另一方面也能更加有效地掌握下游需求变化情况,为冬季保供安排提供有效的支撑。中海气电贸易分公司贸易经理魏琳表示,对上游企业来说,竞价交易可以及时发现供应紧张的区域和具体客户,这样方便资源组织安排,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同时,通过几次的竞价交易,也增加了不少新的用户,对这些新用户来说,也是多了一个供货渠道。

    不过,此次竞价交易的整体成交规模在全国天然气消费中仍只占较小份额。截止9月27日,通过交易中心进行的管道气竞价交易总量为3.8亿立方米,占同期交易中心全部交易量的比例不足10%,不到全国年消费量0.2%;LNG竞价交易不足14万吨,占同期LNG成交量30%左右。“我们希望通过试点来发现问题,看看市场化手段对保供问题的解决是不是一个最佳选择,这也是政府希望我们做的”,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副总经理付少华表示。

   独立资讯机构金联创首席石油经济研究员钟健表示,以往冬季保供,政府和企业从6月份就开会,准备资源、对接需求。但往往统计的需求与实际相差巨大,真实需求和真正价格承受能力难以摸清。交易中心推出竞价交易,不仅能及时有效地揭示了市场需求和供应状况,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的价格承受能力。对上游调节资源、下游合理安排生产都能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对政府来说,也为应对紧急情况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如果能通过平台实现资源串换互联,那就真正实现了政府和市场保供互相支撑的良好局面。

    从交易看行业:竞价对谁更有利?

    横空出世的竞价交易,在引发业界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如“上游变相涨价”、“单边垄断市场”等。记者了解到,大多数下游企业是支持通过交易中心平台交易采购天然气的,但也有企业认为,目前资源状态偏紧的情况下,通过平台交易对上游更为有利。

     山东一家多次参与摘牌的企业对记者表示,企业在通过了多轮次环保督查之后,用气量上升,但用气指标却没有上来。尽管通过交易导致成本上升,但只要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拿到气,企业还是愿意的。如果能通过平台交易,稳定地拿到货源,对企业的生产安排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如果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企业就不会参与。

    需要看到的是,对于下游用户来讲,并非只有一家中石油的资源可供选择。中石化通过川气东送、榆济线及相关支线在国内多数省份已经与中石油形成竞争关系,中海油庞大的沿海接收站群也能通过LNG渗透到华东、华南乃至华北各省。对于用户而言,在竞价交易中如何出价,当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盈利问题。

    目前,除了中石油、中海油已经通过交易中心进行同台竞价交易外,中石化也在抓紧准备线上交易。据了解,通过交易中心的沟通撮合,三大石油公司已就建立冬季互联互通、串换保供机制达成共识。三方表示,在冬季保供关键时刻,通过竞价交易采购的用户,将通过该机制得到供货保证,这无疑让通过交易中心交易获得气量的下游用户又多了一颗定心丸。

    金凯讯石化财经总经理张魁宽表示,目前开展竞价交易看似对上游更有利,实际对下游也有帮助。天然气价格逐步放开政府管制以来,市场规律开始体现,每年冬春消费旺季,国内天然气价格都会有所上涨,也有不少下游企业被限供,只是以前没有交易中心,信息不透明,业外人士关注少而已。现在矛盾点都集中到了交易中心。实际上,只要交易持续稳定进行,一旦局部地区供应紧张,价格高,部分资源,特别是LNG资源会加快聚集,有利于供需平衡,对下游企业也有利。

    卓创资讯天然气高级分析师刘广彬认为,一般情况下,在冬季供气紧张时期,为了保证民用天然气供应,往往对大型工业用户或化工用户执行限气政策,而此次竞价交易则给这部分企业冬季保证开工负荷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竞价交易实现的竞价气量是独立于日常用气指标之外的,而且这部分竞价气量享受优先供应待遇,这对下游工业用户也不失为一大利好。

     当然,旺季有竞买,淡季就有竞卖,市场价格会随着供需格局变化而变化。据了解,交易中心此前已经尝试过下游挂单上游竞卖的竞价交易,相关规则也已经完备,消费旺季过后就会加大推动力度。此外,交易中心正在根据用户需求设置适应远期采购的交易。一旦市场成熟,交易成为常态,即会刺激上游供给,也会给下游带来机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会十分有利。

    天然气交易之争:政府定价与市场化定价的博弈

    另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不同市场区域对此次市场化试点的不同态度。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定,占国内消费总量80%以上的非居民用气价格由市场主导形成,其中50%以上完全由市场形成,30%左右实行“上浮20%、下浮不限”的弹性机制。只有陆上管道供居民用气(占比不到20%)实行最高上限价格管理。发改价格【2015】2688号文和发改价格规【2017】1582号文也强调,鼓励企业进入交易中心交易,通过公开交易形成公允的市场价格。

    记者从参与交易的各方了解到,尽管政策推动在前,但究竟拿出多少气量上平台交易,也是目前上下游之间博弈的焦点问题。总体来看,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和地区,越容易接受现货市场化交易的模式,反之难度就比较大。

    中海油是国内天然气市场化定价的先行者,在其LNG供应区域无论是槽车运输的LNG还是气化入管道的管道气,均已经实现市场化定价,供需双方早已适应市场化的模式。此次,中海油积极支持上平台进行公开透明交易,其用户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

    与此对照的是,中石油的部分管道气用户,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用户和大城市燃气公司用户,则持相对谨慎态度,交易中心的成交数据也印证了这点。

    发改价格规【2017】1582号文明确指出,所有进入上海、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公开交易的天然气价格由市场形成。从政策上来说,竞价参考底价、上下浮动范围都可以不受限制。而且目前国内局部供应趋紧,国际国内LNG价格一路上涨,即使没有交易中心,局部地区部分非居民管道气价格上涨可能也难以避免,企业间的相关谈判也早就开始。但以往管道气都是政府定价或指导定价,企业线下协商,大家对突然出现的通过交易中心形成价格不太适应,因此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甚至讨论进行天然气交易是否合法。归根结底,主要原因还是希望能继续留在政府定价的体系内,能在政府定价的保护下,回避市场波动风险。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说,这无可厚非。

     实际上,早在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就在发改电【2007】301号文中明确,“放开供LNG生产企业的天然气出厂价格。鉴于目前国产液化天然气(LNG)价格已由市场竞争形成,各油气田供LNG生产企业的天然气出厂价格不再执行中央政府指导价,由供用双方协商确定”。

    对于LNG液化工厂,实际情况是,尽管国家已经明确放开了供企业的出厂价格,但中石油出于多种因素考虑,一直以来还是直接按照门站价供气。门站价相对较低,液化工厂的产品LNG却按照市场化的价格销售,这实际上长期以来成为了LNG液化工厂的竞争优势。供气价格市场化后,这些企业需要时间适应,因此对进平台交易有些顾虑,也是可以理解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28号)》明确,“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尽快全面理顺天然气价格,加快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在天然气交易环节,如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仍需要产业链各方的充分理解与支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交易看未来:市场化还需补短板

     从目前竞价交易试点的情况看,有不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揭示,交易机制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业界反应较大的竞价交易公告要提前发布的问题;交易规则和系统完善的问题;交易连续性的问题;如何设置交易合约,实现与天然气行业长期协议对接、满足用气长期稳定供应的问题。

    交易中心相关人士表示,竞价试点不仅发现了行业内深层次的问题,也检验了交易规则、系统。随后将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为今后正式大范围推广打下基础。

    刘广彬表示,现货竞价交易能够快速发现市场价格以及真实的市场需求量,为上游企业做好资源供应安排和下游销售计划提供依据。但目前来看,供应商仍相对单一,上游竞争机制尚不完善,且仍缺乏对长期市场定价有指导意义的期货交易及相关价格指数,相关产品的标准规范也存在缺失,这些方面的短板仍待补齐。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小丽认为,天然气市场化交易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大的趋势不可避免。竞价交易能初步实现发现市场和价格的功能,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下一步,交易中心需进一步完善机制、控制风险,扩大交易量,形成公允权威的价格。此外,我国要有效推进上游体制改革、加快探索管网第三方准入,为国际资源进入国内提供通道,以便形成多元化的供应格局,促进天然气交易中心快速发展。
 
 


[复制 收藏 ]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