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对外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
石油安全的重要指标。近些年,由于我国经济增速较快、石油需求增幅较大,在国内产能供应有限形势下从国际市场进口越来越多的原油。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2017年达到67%,有专家预计到2018年底突破70%。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的提升,再一次引发人们对石油安全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我国目前原油对外依存度提升,与
石油储备的增长有关。
过去在高
油价时期,关于石油储备的讨论很是热烈。国家2013年前后开始石油储备建设。2014年
国际油价下跌之后,我国石油储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据
国家能源局网站发布的信息,至2016年年中,我国已建成舟山、舟山扩建、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企业库容,可储备原油3325万吨。目前,我国
原油储备水平距国际能源署定义的90天的消费量标准尚有增长空间,但是否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值得商榷。因为石油储备并非没有代价,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笔者认为,在当前油价低位运行形势下不必非得教条地去挂靠这个“标准”,适可而止即可。若为了这个“标准”大量进口原油,反倒可能成为助推油价上涨的重要力量,总体不利于原油进口。国家石油储备条例中关于原油储备的多元化,将企业的商业库存也视为储备的思路,实际上已经体现出这个思想。总之,我国石油储备的规模不会无限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石油储备规模或将保持相对稳定。届时,储备对石油进口的推动作用将减弱。
除原油储备因素外,原油对外依存度的提升与
成品油出口增长有关。
目前,我国的炼油产能严重过剩。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2010年以来,我国成品油消费年均增速呈持续下降态势,其中柴油消费已经于2015年前后达到了峰值。今后随着汽车轻量化、高铁以及共享交通的发展,汽油、航空煤油的消费增速将逐渐趋缓。业内专家预计,在2025年和2035年我国汽油消费和航空煤油消费会先后达到峰值。2016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包括汽油、柴油和煤油)为3.15亿吨,比上年已经减少0.5%。按照中国每年成品油消费量3.15亿吨、65%的成品油收率和80%的开工率计算,合理配置炼油能力应该为6.1亿吨/年。但是,目前国内炼油能力接近8亿吨/年,过剩产能近2亿吨/年。消化过剩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成品油出口。2016年,我国成品油出口比上年增长30%,2017年出口成品油5216万吨,比上年增长8%。从净进口到净出口,再到出口量不断创出新高,我国成品油进出口贸易格局短短几年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品油出口增长的直接影响,就是我国进口的原油当中将有越来越多的份额仅是在国内加工而已,最终流向国际市场。国内原油消费规模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可以预见,今后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倡仪的深入推进,随着
石油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我国完全有可能出现原油进口持续增长,成品油及石化产品出口规模持续提升的“双增长”现象。在国内石油资源条件复杂、石油产量相对稳定甚至略有下降的形势下,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极有可能因此持续增长。对此,不必过分解读和担忧。
(作者为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博士)
(来源:《中国
石油石化》杂志,对原文有删减)
[
复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