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发展将受制于成本增长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8-05-09  来源:中国汽车报   关注度:0]
摘要: 全球汽车业务高级副总裁Doug Betts认为,当前电动化、网联化、自动化和共享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在本届北京车展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尤其是中国作为当前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相关技术发展很快,市场竞争也将更激烈。 ...
    全球汽车业务高级副总裁Doug Betts认为,当前电动化、网联化、自动化和共享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在本届北京车展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尤其是中国作为当前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相关技术发展很快,市场竞争也将更激烈。

    ■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速将放缓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一,这种比较优势也帮助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做得越多成效越好。”Doug Betts表示,高保有量促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双积分”政策的实施将加速引导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这或许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的助推剂。

    不过,Doug Betts也强调,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消费环境和习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功经验在世界其他国家并不一定能够复制,这也是中国车企需要正确认识的一点。Doug Betts判断,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速会逐步放缓。因为传统内燃机汽车技术在不断进步,而新能源汽车受制于越来越难降低的电池成本影响,其在价格方面缺乏竞争力。

   在Doug Betts看来,成本和里程焦虑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本届北京车展,超长续驶里程纯电动汽车是众多中国车企展示的重点,对此,Doug Betts表示,J.D.Power在美国的调查显示,400公里以上的续驶里程基本可以解除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尽管各国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随着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不断提升,消费者或将不再为里程感到焦虑。不过,他也强调,新能源汽车要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成本关系。“续驶里程提升背后是电池装载量的增加,而电池成本降低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也就意味着长续驶里程的电动汽车没有成本优势。”在Doug Betts看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当前发展新能源汽车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很多车企积极推广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根本原因。

    ■开放的背后是本土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开放度正在不断扩大,合资股比放宽、关税的降低都提上了日程。Doug Betts表示,开放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品牌竞争力的增强。“关税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对本国相关消费品的保护。过去中国对进口汽车征收较高的关税,的确起到了有效保护本土汽车工业的作用。J.D.Power的研究表明,中国本土汽车工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这让汽车关税有了进一步降低的空间。”

    对于合资股比限制的逐步放开是否会给合资企业双方带来影响,Doug Betts认为:“股比限制逐步取消,合资外方不一定就会要求提升合资合作中的股比甚或独资。”他认为,本地化是车企进入海外市场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借助本土企业完成本地化是最佳途径,无论是中国汽车“走出去”还是外资品牌进入中国都可以通过和当地企业合资、合作等方式寻求更好的发展。

    ■在海外市场发展须注意商业文化融合

    当前,中国车企正在积极谋求“走出去”,尤其是对美国、欧洲等成熟汽车市场有着很大期待。Doug Betts认为,随着中国汽车品牌竞争力的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不过,他也强调,中国汽车品牌要进入成熟汽车市场,怎样让当地消费者放弃当地已经有很大市场认知度的品牌而选择中国品牌是关键,这是对中国汽车品牌的最大考验。

    近年来,中国车企“走出去”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包括并购、控股等各种形式,这加快了中国车企“走出去”的步伐。“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不过,Doug Betts也强调,无论是并购、控股还是在海外设厂,构建适合合作双方的商业文化是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我曾经在雷诺-日产联盟工作,对其企业文化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认为较好的商业文化融合是雷诺-日产联盟取得快速发展的关键,这也是一些跨国公司合作后未能取得更好成绩的原因。”他说。

   Doug Betts判断,未来全球汽车市场上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少,合并、兼并重组的案例会越来越多。“因为汽车技术研发成本太高了,尤其是随着智能网联等‘跨界技术’在汽车领域的深入应用,导致单独企业的研发成本被不断推高,因此,只有联合起来才能降低成本。”他说。
 


[复制 收藏 ]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