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青年专家江同文,率领团队在“死亡之海”进行科技攻关,一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他又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成为油田“新铁人”队伍中的“领头羊”。
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19年来,相继有2300余名大学生从祖国各地来到“死亡之海”。在世界第二大沙漠,他们用青春和汗水、用智慧和技术,继承和诠释了“铁人精神”,在建设油气田中茁壮成长。他们和老一代石油人一起,探明了30个油气田,创造了多项全国油田开发先进记录。
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新一代石油人,在油田勘探开发中挑战自我,在不断创造中寻找人生价值。10多年前,江同文石油专业博士毕业后,志愿来到塔里木油田。他率领团队进行科学研究,攻克世界级难题?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奥陶系礁滩相亿吨级油气田。研究生陈利新针对碳酸盐储量难以动用的难题,提出储量分类方法,促使新一轮油气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英买力凝析气田有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8岁,这里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多面手:驾车巡井、电脑操作、维修电器,遇到问题自己琢磨解决。两年前,27岁的王坤从北京石油大学毕业,担任工艺工程师。去年年底,他发现气田稳定塔底泵不充液,凭着过硬的技术找到了症结,并对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保证了西气东输供气,为企业节约数十万元。陈世军平时善于钻研,摸索出优化井口施工组织方案,千方百计压缩施工“水分时间”。仅2007年,塔中作业区运用这一方案,通过措施多“挤出”原油2000吨。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建设油田,不仅是对技术设备的挑战,更是对人的生存能力的巨大考验。夏季沙漠地面温度最高达70℃,何孝斌是第一批进塔中的大学生,曾因中暑一头昏倒在地。沙漠缺少饮用水时,他和同伴们用石块、木炭充当淡化设备,过滤矿化度高的地下水;沙漠没有植被,他们就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栽下红柳、胡杨和梭梭。10月24日,置身于塔中小绿洲,何孝斌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感慨中充满自豪:“当年那么苦,没有人抱怨来错了地方。看到从我们手中建起的一座座油气田,我们挺着胸脯说,我们的青春没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