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蔓延导致
油价大跌,并未令中国石油商海外并购的雄心折翅。继《石化产业振兴调整规划》总则出台后,细则正在紧锣密鼓地修订中,拟在年中发布,一个惹人关注的焦点是通过补贴和银行优惠贷款等方式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并购做大做强。国内巨头海外并购的步伐开始明显加快,但风险也危机四伏。
海外并购补贴资金上百亿
“这一条,最终通过的可能性非常大。”《石化产业振兴调整规划》细则制定小组的一位专家向记者透露,细则在发改委层面已经制定完成,预计年中发布,其中关于鼓励企业海外并购一条已是板上钉钉,除了利用自有资金外,补贴和银行贷款等优惠措施将纳入条款。
2009年,尽管世界经济仍在下行周期,但中国企业却迎来了收购的良机。该专家向记者解释,过去一些长期靠出口石油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国家,将石油资源看得很重,难以并购。但是,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让这些国家的财政难以为继,他们急于将手中的油田打折变卖。
在中国化工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看来,当前的相对低油价环境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合理的油价水平应在每桶60至80美元之间,但预期今年的
国际油价会处于每桶40至55美元水平,这使得收购国外油气资产交易更加诱人。”
“资金也不会成为问题。”冯世良透露,国家可能对“走出去”的企业“特别照顾”,很有可能成立一项专门的资金给予补贴。据消息人士透露,补贴金额大概上百亿元,是直接注资还是借款尚无定论,但有一种说法是,补贴主要针对国有骨干企业。
发改委未对此说法进行明确回应,但发改委外资司司长孔令龙公开表示,发改委支持企业参与海外能源合作,而且一直计划设立一项专门资金资助海外能源并购。
据了解,银行融资也是企业海外收购的主要资金来源。“贷款贴息等优惠措施也可能进入细则之内,因为从风险和成本的角度考虑,央企更容易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贷款额度也将在上百亿元。”上述小组消息人士说。
“走出去”进程加快
4月8日,来自外电的报道称,
中石油正主动接洽加拿大石油公司,拟收购后者估值达50亿美元、位于利比亚和叙利亚的海上油气资产,这意味着之前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可能优先行使对加拿大油气公司收购权的计划夭折。
电话中,中石油一位宣传方面的人士颇为兴奋,“在过去的3年,三大石油公司达成的收购项目寥寥无几,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高油价的年代,不少国家对外资并购提高门槛,令国际并购难度增加。现在,这些国家都在降低门槛。”
中石油资源版图扩张计划也初现端倪。记者从中石油获悉,中亚、非洲、南美、中东和亚太的五大油气合作区是中石油海外规划蓝图的核心,目标2亿吨规模。并购将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选择一些财力不足、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石油公司。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在并购大中型石油公司方面有所突破。中石油正在接洽中的是加拿大森科能源和加拿大石油公司,希望收购两家公司合并后的部分“富裕”资产,估值达50亿美元。
中石化海外并购步伐也明显加快。中石化董事长苏树林曾公开表示,公司在海外的资产目前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安哥拉、厄瓜多尔、叙利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和缅甸等地,正在跟踪的一些海外上游项目,基于商业保密暂不能透露。而位于较敏感地区的资产,公司则不会考虑。
谨防海外并购风险
同数第一梯队的
中海油却相当谨慎。“最便宜的时候可能风险也最大,很可能导致投资冲动。”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对媒体表示,“我们不能看便宜就买,单纯扩大和囤积资源数量,而要评价是否值得买。”4年前,失手优尼科至今让中海油在并购上“心有余悸”。
在如此复杂的全球经济背景下,海外并购业务风险加大,中国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韩学功表示,并购应当谨慎。
“石油业的并购不是单纯的商业问题,非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并购的成败。出售方不会只看竞购方的报价,从过去发生的案例来看,技术、政治、外交甚至军事战略等方面的影响也非常大。”韩学功说,很多时候是得不偿失,甚至有可能血本无归。
这似乎是吸取了此前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并购的经验与教训。
冯世良也坦诚,要寻找一些好的项目,尤其在比较敏感的石油区域,并非易事。从开始接触到谈判成功,有时候甚至需要三四年最多长达10年的时间。并购方式有的是双方自己接触的项目,有的是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做中介,但他建议,国与国之间的能源合作项目最为保险,风险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