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越关系上慎言“中国因素”
过去一星期来,美国在“乔治·华盛顿”号演习的连串动作,无疑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表面是美韩美越演习,但谁都知道是冲中国而来。
专家称,美国的动作可能是构建围堵中国的战略,从东北亚到南海,现在这条围堵之路已是路人皆知。这次把航母开到南海与越南军演,更证明这一策略;美国拉拢越南,其全盘战略是打破中国近年努力建构的泛东盟圈,增加美国影响力,从而牵制中国。另一方面是实利争逐,南海紧扼经印度洋到东北亚的海路咽喉,更重要是南海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据估计,南海石油蕴藏量超过500亿吨;中国南海研究院则称,单是在中国传统海上疆界内的200平方海里海域,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00亿吨、天然气储量15万亿立方米,因此南海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中方对此次事件的回应,除了外交部的讲话,主要是以“民间人士”身份出现的评论,其中包括了罗援少将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观点。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美越关系的改善并不意味着中国同越南打交道要先看美国的脸色。在对待类似事件时,切不可盲目地与西方舆论一样,也把“中国因素”扯进来。
有学者认为,解决南海被占岛礁问题需要智慧和实力,也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中国应善于打合纵牌,该联合的力量一定要联合,不应对立的力量就要尽量避免对抗,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对方弱点,逐个击破。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此次美越军演,我们或许也不必过于抬高它的意义,也不必把美国的“介入”视为对中国的必然损害,更不必把对方推到自己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