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企业“走出去”之重新定义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3-10-2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关注度:0]
摘要:   早在1993年,中国就提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方式来发展中国油气产业。时至今日,整整20年,中国油气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但也遭遇过惨痛的失败,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日渐严峻。   美国能源独立催生...

  早在1993年,中国就提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方式”来发展中国油气产业。时至今日,整整20年,中国油气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但也遭遇过惨痛的失败,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日渐严峻。

 

  美国“能源独立”催生出新的国际油气格局,多中心的格局逐渐明朗,北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市场为中国企业开启了另一扇投资大门,但失败的教训警示我们不应过于乐观。

 

  在此,我们必须系统评价过去二十年中国“走出去”的历程,吸取经验教训,重新定义“走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已不再是简单地直接获取资源,而是以国际油气供应商的身份深度参与全球油气分工和能源治理,让全民分享“走出去”的成果。

 

  从风险地区到发达国家

 

  美国“能源独立”的一个积极影响在于为中国油气企业打开了一扇通往发达国家上游的大门,页岩油气和油砂非常规油气以及液化天然气(LNG)等项目成为中国油气资本的新猎物。

 

  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去”将不再局限于风险较大的中东、非洲和拉美国家,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企业的一片投资新热土。这是国际油气新格局给中国油气公司“走出去”带来的最直观的影响。

 

  2012年,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整体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创下了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纪录。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2012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北美和南美油气领域投入了约450亿美元。中国公司的目的很明显,即积累非常规油气开发经验,享受美国页岩气革命的红利。

 

  而根据毕马威提供的数据,除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外,2012年中国企业还发起了300余起海外并购业务,其中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是排名前三的投资对象国,能源和电力行业所占的投资比重最大,高达56%。

 

  问题和挑战

 

  据统计,2012年中国油气企业累计达成并购交易金额34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全球油气企业中最大的海外油气资产收购方。2012年中国海外油气权益产量首次突破9000万吨,预计2013年将突破1亿吨。

 

  但这看似巨大的成绩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地缘政治等非商业风险巨大。中国油气企业得以进入上游的国家和地区地缘政治形势较为复杂,投资风险较大。这是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公司早期“走出去”的“地理硬伤”,难以规避,很大程度上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风险。

 

  其次,因国际经营环境变化和国际经验不足导致资产运作欠佳,部分项目甚至陷入经营困境。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后,随着优质常规资源项目的日益稀缺,非常规油气项目又面临较高的风险,国际经营环境不比本世纪之初各种项目高盈利期时的环境。在此背景下,中国油气企业的诸多海外项目盈利能力下降,甚至陷入经营困境,这也和过去二十年中国油气企业的粗放式投资和扩张有关。

 

  再次,中国油气公司国有色彩浓厚,难以取得资源国的信任,国际并购的隐性障碍进一步增加。过去二十年,中国油气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得到了政府的各种支持,中国石油公司也时常打着维护国家利益和能源安全的旗号,对外大肆并购资产,争夺项目,甚至在一些透明度不高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正当的非商业手段。这激起了不少资源国的恐慌和不满,助长了中国威胁论的蔓延。

 

  贸易应与投资并重

 

  在中国油气公司海外并购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我们不应忘记贸易这一利用海外资源的主要手段。尽管中国的海外权益产量即将突破亿吨大关,但被直接运回国内的油气产量仅为数百万吨,不足海外权益产量的1/10,绝大部分权益油以现货的形式在国际市场销售。

 

  因此,扩大权益产量并不一定直接作用于海外供应保障,绝大部分权益产量需通过销往国际市场,油企获得收益后再从其他渠道购买适合本国消费的原油,通过贸易的形式进口至国内。

 

  这有助于我们认清中国油气公司“走出去”的一大误区,即过多强调直接占有资源和权益产品,而忽视了油气公司的贸易能力。石油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大宗商品,具有全球性的国际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也较为成熟,国际天然气市场也正打破地域分割,向全球化方向靠拢。因此,日趋活跃的国际油气贸易为中国海外油气供应提供了充分的市场保障,中国需重新审视贸易能力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民企潜力应得到释放

 

  过去二十年的“走出去”基本上是“国家队”的独角戏,几乎不见民营企业的身影。但国家石油公司的国家身份正遭到越来越多的抵触,中国在强调国家石油公司国际化的同时,应鼓励民营企业适时“走出去”。

 

  目前民营石油公司处境尴尬,上游几乎无法进入;贸易领域仍受国营贸易体制约束,即使能够获得进口配额,也难以顺利地实施进口;下游炼化领域,由于原油供应受制于三大石油公司,也难以有所作为;而在“走出去”领域,民营石油公司更是难以同三大石油公司竞争,几乎无所作为。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上市本应是让民众分享其收益的有效渠道。然而中石油自上市后,股价一路下跌,并一蹶不振,成为股民心中之殇,民众无法享受国有石油公司的红利。

 

  客观地说,国有石油公司国际化运作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强是件好事,既有利于增强国家能源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民众需要合理享受国有石油公司收益的渠道。改革现有垄断机制,向民营企业开放,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的作用,都应成为中国未来能源领域改革的考虑方向,也是我们重新定义“走出去”的题中应有之义。

 

  几点建议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国仍应坚持推进“走出去”战略,但应转变观念,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增强企业的自身发展和持续盈利能力,鼓励民营石油公司参与中国“走出去”进程,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让全民享受到国家石油公司的海外红利。具体而言,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发达国家市场的研究,增强对国际规则的适应和运用能力。中国油气公司应在保持对传统油气国关注的同时,加强对发达国家市场及其油气公司的研究,适应、熟知并学会运用发达国家的市场和法律工具,为丰富中国“走出去”战略布局打开新局面。

 

  二、加强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增强其可持续盈利能力。随着国际油气格局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一些海外不良资产开始显现,部分项目陷入经营困境。中国油气公司应检视过去二十年的收购成果,进行有效的资产重组,从重数量转变为重质量,做到有进有退,突出企业的价值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国家石油公司要成为国际化的国家石油公司(INOC)。

 

  三、完善企业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规避机制。鉴于油气投资项目所涉及的资金巨大,受地缘政治等非商业因素的影响较大,中国油气企业应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决策体系和风险评估、规避机制,充分发挥国际投行、律所和咨询公司的作用,对并购对象和项目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为企业决策提供机制保障。

 

  四、增强贸易和运输能力,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来保障油气供应安全。进入国际油气上游领域更多的是增强企业的生产和盈利能力,最终仍需通过贸易的形式对国内进行油气供应。中国油气企业需增强油气贸易能力,充分利用国际现货资源,利用期货交易等手段对冲价格波动风险,以此实现对国际油气资源的充分利用。

 

  五、改革垄断体制,放开国内市场,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配套的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油气公司在“走出去”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抵触和不适应,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国内体制和国际油气规则的错位。中国油气行业实行高度垄断的体制,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相关的金融市场更是无从谈起。在石油的金融属性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如中国欲在国际石油市场寻求话语权和定价权,需深度融入全球油气产业和金融贸易体系。

 

  六、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走出去”战略,加强“走出去”战略梯队建设,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一方面,民营的身份有助于缓解国际市场对中国的恐慌,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灵活的决策和调整能力在某些方面和某些项目上有助于弥补“尾大不掉”的国家石油公司的不足。此外,石油公司的“走出去”不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还涉及到相关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务的输出。中国可以考虑整合国家石油公司和民营石油公司资源,建立“走出去”战略梯队,取长补短,在 “走出去”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

 

  七、更多地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对内让全民分享“走出去”的成果。全球能源治理需要国际石油公司的更多参与,需要规范的投资和社会责任的体现。中国石油公司应朝这一方向转变,让石油财富为全民享用,包括本国国民在内,这就要求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建立起透明的、可监督的运行机制,削减不合理的企业成本,让民众更多地分享“走出去”的成果。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