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后来居“下”
3月1日,中国首次自主设计、建造,全球最先进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经过10个月船坞搭载总装,在外高桥造船公司顺利出坞,成为中国深水海工新的里程碑。
该平台设计自重30670吨,长度为114米,宽度为79米,面积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大;从船底到钻井架顶高度为130米,相当于40多层的高楼;电缆总长度800多公里,相当于围绕北京四环路跑10圈。平台总造价近60亿元,具有勘探、钻井、完井与修井作业等多种功能,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
另外,该平台可在中国南海、东南亚、西非等深水海域作业,设计使用寿命30年,平台的详细设计和建造均在国内进行,中国海油拥有其知识产权。
点评 “海洋石油981”之所以吸引关注,除了它填补了我国在深水装备领域的空白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国海工装备实在是“憋屈”太久了!
有这样一组数据:每一艘中国制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国产化率只有24%,中国企业只能得到全部利润的30%。长久以来,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切入点都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该环节尚且与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制造强国有较大差距),这使得我国企业在利润流失的同时,发展上也处处受到掣肘。即便是此番光鲜登场的“海洋石油981”,初步设计仍然是由国外完成的,并没能实现真正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与建造。
不过,我们还是应该从它身上看到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进步,或者说,希望。有人将海工装备制造业的竞争格局总结为八个字:欧美设计,亚洲制造——从欧美到亚洲,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产业链的位置。我国在这一产业链上,何时才能转“下”为“上”?